第七百零三章 都督有何教我(第3/3 頁)
,將治理州政的功勞全部加在陶幹身上,如此一來,那西南諸夷動亂本官實在不知啊,政務全部是陶長史一人獨攬。
結果到最後,功過全在陶幹一人身上。
交州都督李壽,貪圖享樂,有失察之罪,認罪受罰,罷官吧。
交州司馬杜之道,潛心治軍,不沾州務,一概不知,言外之意還有一層,陶氏掌權,杜氏備受打壓,只能窩在軍府裡,陶氏大權獨攬啊!
腦補到這些內容,杜之道心裡真是對李壽升起無窮無盡的佩服。
“都督,真是妙計啊”,杜之道由衷的感嘆道。
“明白就好”,李壽見杜之道終於明白,也是心累,起身抻抻腰身,“記住我的話,明日一早回到軍府,吃了睡,睡了吃,管住嘴巴就行”。
“末將遵命!”杜之道起身鄭重應諾。
出得杜宅,李壽抬頭看看漫天星辰,回頭再看看杜宅大門,接過侍從遞過來的韁繩,翻身上馬,一邊搖頭,一邊嘖嘖嘆道:“交州……沒意思”。
這個時代,並非所有吃官家飯的人都是人上人,比如驛使,每日奔波,十分辛苦,雖然驛使只負責本週縣境內的傳遞,但也快馬奔波之苦,一般人也是忍受不了。
從交州出發的公文,經由邕州、柳州等地出嶺南進入荊南,然後由襄州、鄖州等地進入山南,再由山南進入關中,直抵長安,一路上經過步行、快馬、水路等傳遞。
歷時月餘,交州的奏疏終於送抵長安城。
大唐繼承前隋的驛站制度,已經較為完善,基本每州均有官驛,歷史記載,百多年後的唐玄宗時期,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反叛,而當時的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僅僅六日後,唐玄宗便收到這一訊息,足見大唐驛站的組織和傳遞速度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
交州遠在嶺南,道路阻塞,急信月餘時間可到長安,已經是非常了得。
不出所料的還是出乎意料,李世民看到李壽的奏疏後,勃然大怒,他本就對於宗室皇親的高官厚祿有所不滿,只有少許宗室得到李世民的認可,比如李孝恭、李道玄等人,那是實打實的功績擺在面前,人家享受高官厚祿名正言順。
而李壽等人,毫無功績,不過是因為同宗之誼,便居此高位,李世民正在打算削爵,這李壽便是送到跟前來。
次日,李世民在常朝之上,命令張阿難當眾公佈李壽的告罪奏疏,眾臣聽後心裡也是暗自搖頭,朝臣都是人精,很清楚皇帝最近的動作,正打算對宗室揮刀呢,然而遠在嶺南的李壽不知啊,還企圖以同宗之誼感化皇帝。
宗正寺卿竇誕、宗正寺少卿李長文等宗正寺的官員,聞言紛紛低首垂眉,昨日跟隨奏疏一併送來長安的還有李壽的私信。
當看到李壽的求援私信後,竇誕第一時間便是召集宗正寺的佐官,經過毫不猶豫的短暫商議,一致決定……緘口不言!
竇誕是大唐第一位以姻親身份擔任宗正寺的人,他本來便是扶風竇氏的嫡系,更是太上皇李淵的女婿,父親竇抗是隋文帝楊堅的外甥,也是李淵之妻太穆皇后的從兄,竇誕真可謂是背景深厚。
竇誕向來跟李世民交好,當年從徵西秦,竇誕也是頗有功勳,後來因竇誕學識過人,兼任國子祭酒,李淵諸子年幼,尚未成年的十多位親王全部在國子監接受竇誕教導。
李世民剛剛登儲的時候,為迅速穩定各方,便派關心親近的竇誕擔任梁州都督,統轄隴右,使持節都督梁集洋巴興壁六州諸軍事,深受信任。
等李世民坐穩大位,順利登基後,也沒忘記竇誕將其召回長安,擺右領軍大將軍,爵升莘國公,兼任宗正寺卿,原宗正寺卿李孝恭遷禮部尚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