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惺惺作態(第1/2 頁)
時間飛逝,一晃眼,便來到了光緒十二年,這一年,光緒帝將年滿十六。
若遵清朝祖制,幼帝自十四歲起,便可在肱骨大臣的輔佐下開始親歷政事,提出自己的意見,頒佈帶有自主意識的聖旨。
而此時的光緒,不僅在學業上進步神速,而且在批閱奏摺、談古論今上,都能明辨是非、洞若觀火。
按理,是已經完全具備獨自處理朝政的能力。
然而,無論是王公大臣,還是皇親國戚,大家皆對此事心照不宣,裝聾作啞。
可是,這一點,對於已經在皇宮中生活了幾十年的慈禧來說,又怎會不清楚呢?
所以,隨著皇帝大婚歸政之日越來越近,她也開始四處活動,頻繁召見重臣,處處為自己安排歸政後的“退路”。
就這樣,日子還是一如往常,光緒帝仍舊像一個木頭一樣,端坐在養心殿或者是乾清宮。
慈禧有時候垂簾聽政,有時候直接與光緒帝並排而坐。
有時,光緒帝偶爾提出一些關於朝政的建設性意見,朝臣們也不敢應聲,因為大家都心知肚明,光緒雖然貴為皇帝,但此刻的朝政之事還是慈禧一人,說了算。
不過,這年六月,五十一歲的慈禧太后,似乎突然失去了對權力的興致,她宣旨召見醇親王奕譞、帝師翁同龢,還有眾軍機大臣、慶親王奕匡等滿洲貴族中的當家人,一起進宮覲見。
“諸位都是我大清的棟樑砥柱,今個兒把你們叫來,就是想關起門來,議論一些家事,你們也不必有過多禮節拘束。”
說罷,慈禧使了個眼色,李蓮英果真帶著幾個小太監將殿門給重重關上了。
隨即,就有宮女將養心殿內的燭臺點燃,接著又給眾人都搬來一根杌凳,兩根杌凳中間放了個小圓幾,圓几上放著兩碗清茶,少許糕點。
慈禧向下擺了擺手,眾人會意,紛紛落座。
“回想當年,同治先帝意外駕崩,光緒小皇帝即位時,才只有三歲有餘,當時,實在太過年幼,無法親政,大清王朝一切用人行政,王公大臣們又不能無所秉承。
所以那時,我迫不得已,允准廷臣之請,垂簾聽政,並鄭重約定一旦小皇帝典學有成,即行親政之禮。
現在,十二年過去了,小皇帝德業日新,也長大成人了,這當然也是國家之福分。
我現在也正想借此機會,卸任息肩,頤養天年。
所以,今天就是想給諸位說說,我將遵守當年的約定,於明年正月,按期舉行皇帝的親政典禮。”
此話一出,頓時猶如一顆開花炮彈,在眾人心中猛地炸開。
恍惚間,大家皆不敢睜開雙眼,直視慈禧流露出來的道德之光。
“太后顧全大局,深明大義,實乃我大清之幸也。”
“太后之言,感人肺腑,可歌可泣,奴才...奴才實在忍不住感動落淚呀。”
聽著眾人狂炫馬屁,甚至還有人為之潸然淚下,慈禧卻不動聲色,面無表情,兀自端坐在髹金雕龍木椅上。
不得不說,翁同龢不愧是狀元帝師,讀的書,行的路,就是比在座的滿洲親貴要充實得多。
他緊盯著慈禧的冷漠之態,腦袋裡飛速旋轉片刻後,就已經完全洞悉了慈禧的心意。
“哼!這個老女人,妄想著歸政不放權,想要從堂前指揮,轉到幕後操縱,這副惺惺作態之色,真是令人作嘔,老爺我今天,就偏不遂你的願!”
“太后。”
翁同龢一邊開口,一邊將屁股從小凳上挪開,隨後緩緩順勢跪下。
“如今皇上尚幼,學識疏淺,于軍政大事仍有疏漏之處,所以,老臣斗膽懇請太后,為國之大計著想,暫緩歸政之意。”
慈禧聽後,仍安然不動,不久,又淡淡開口回道:
“今日歸政之意,實乃歷觀前代母后專政,流弊甚多,故,急欲授政,實非推諉。
諸公以宗社為重,又何能不依,何忍不依也?”
翁同龢心頭鄙夷,慈禧此言,虛偽至極,\"急欲授政\"一詞,差點沒讓翁同龢當場笑出聲來。
“現在皇上臨近大婚,避無可避了,你便要急欲授政了,那你專政弄權,打壓皇上時,怎麼就沒想過這些,你早幹嘛去了?”
奕譞也是個聰明人,在兩人的對話中尋得了蛛絲馬跡,便也直接跪下,以真誠乞求的口吻對慈禧說道:
“太后,國家時事多艱,萬幾繁巨,奴才懇求太后從緩歸政,將小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