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金星凌日(第2/2 頁)
當其(熒惑)行,太白逮之,破軍殺將。”——《史記·天官書》
“宋均雲:太白宿,主軍來衝拒也。”——《史記索隱》
“太白者,西方金之精,白帝之子,上公,大將軍之象也。”——《史記正義》
自古以來,凡是記載了金星凌日天象的古籍,往往都會伴隨國破家亡、王朝受難的相關內容。
比如《漢書》就寫道:“太白經天,乃天下革,民更王。是為亂紀,人民流亡。晝見與日爭明,強國弱,小國強,女主昌。”
又曰:“秦始皇之末至二世時,日月薄食,山陵淪亡,辰星出於四孟,太白經天而行,無雲而雷,枉矢夜光,熒惑襲月,孽火燒宮,野禽戲廷,都門內崩,長人見臨洮,石隕於東郡,星孛大角,大角以亡。觀孔子之言,考暴秦之異,天命信可畏也。”
《魏書》也有記述:“孝武永熙元年九月,太白經天。十一月辛丑,有大流星出昴北,東南流,轢畢貫參,光明照地,有聲如雷。天象若曰:將有髦頭之兵,憑陵塞垣,與大司馬合戰。明年正月丁酉,渤海王歡追擊兆等於赤洪嶺,大破之,爾朱氏殲焉。”
到後來《新唐書》乾脆寫道:“六月丁巳,太白經天。庚申,秦王世民殺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大赦。復浮屠、老子法。癸亥,立秦王世民為皇太子,聽政。賜為父後者襲勳、爵,赤牒官得為真,免民逋租宿賦。己卯,太白晝見。庚辰,幽州都督、廬江郡王瑗反,伏誅。”
歷史上,但凡是金星凌日現象出現之時,要麼是王朝亂世,要麼是皇帝被殺,要麼乾脆就是皇室鬥爭激烈,有人**造反。
荊軻刺秦王前後有金星凌日。
李世民玄武門兵變,也是金星凌日的時候,奪取了帝位。
到明末李自成號闖王,正式稱王建制,也是蹭了一波金星凌日,寓示大明滅亡的“好兆頭”。
總而言之,金星凌日至少在明清兩朝,哪怕到了一鴉戰爭後,也依舊被作為天人感應的重要天象之一。
金星凌日,國家動盪,聖主蒙難,大災之年,總得中一個。
可現在林煜告訴楊榮,這是天文現象,有規律可循……
這合理嗎?
這還真特麼合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