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 尊林煜為帝師(第1/2 頁)
釜底抽薪!
朱瞻基一目十行看完奏章,忍不住感嘆道:“金先生果真治世之名臣也!”
“幼孜之才學,確實連父皇當年,也時常讚譽有加!”朱高熾聞言輕輕點頭。
金幼孜,名善,以字行(儒家術語,就是以字代替名來示人),建文二年中的進士,成了永樂朝臣後,不僅沒有受到猜忌貶黜,反而屢獲重用升遷。
金幼孜同樣還是為數不多沒蹲過大牢,甚至還混到顧命大臣的太子黨(為朱高熾講過《春秋》)。
所以,對金幼孜的能力與忠心,朱高熾也是從未有過質疑的。
朱高熾又接著說:“不過,這封奏章倒也不全是金幼孜一人之功,朕起先也曾氣怒,便讓于謙代朕問過林先生,天人感應應當何解。”
“林先生與朕答曰:看《荀子》可解。”
“《荀子》可解?!”
朱瞻基這下是徹底服氣了。
他本以為這是金幼孜等一大幫子能臣想到的辦法,卻不成想還是受到了林先生的提示。
果然,林先生不會無緣無故,給大明丟擲這麼大的隱患。
因為所有的一切,早就在林先生的計算之內了!
“父皇!”
朱瞻基忽地拱手行禮,顯得尤為鄭重,他說道:“兒臣有個不情之請!兒臣想要拜林先生為老師,還請父皇能夠恩允!”
朱高熾瞬間目光如炬,他聽懂了兒子的意思,所謂拜師肯定也不是常規意義上的那種拜師。
這是準備要拜林煜為大明的帝師!
帝師之名,在古代大致代表了三層含義。
第一層就是指代帝王的老師。
“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史記》
“至成帝時,丞相故安昌侯張禹以帝師位特進,甚尊重。”——《漢書》
這還只是漢朝的帝師,包括本朝大明開國之初的劉伯溫、建文朝的方孝孺,都曾被皇帝特賜過帝師封號。
方孝孺就不說了,雖然死得慘,但並非因為帝師封號,只是單純自己太作了。
劉伯溫與方孝孺不同,他的晚景如何林煜說不上來,因為就連《明史》也搞不清楚劉伯溫到底是怎麼死的。
乾脆就把幾個不同的死因揣測,全部都記錄了下來,包括“疾篤”而亡(就是人老了自然病情加重)、被胡惟庸送藥後導致病情加劇(下毒)、朱元璋賜藥後病情加重(皇帝下毒)……
林煜這邊姑且就採納“疾篤”而亡的觀點,所以能在大明封賜帝師確實算是超品的殊榮了。
同時,帝師倒是還有另外兩重含義,分別為代表星辰的“帝師星”(還有帝友、三公、博士、太史四星),以及總攬全國的宗教領袖。
前者一般般吧,唯後者才叫牛逼。
林煜曾經給朱瞻基他們上課講到過的元朝八思巴文銀幣,裡面的“八思巴”就是元朝封的帝師。
這位八思巴帝師可了不得,先是在蒙哥汗時期參與了釋道爭辯,成功壓住了道家,得到了元朝獨尊的信仰地位。
而後,忽必烈登基稱大元皇帝,封八思巴這位從烏思藏納裡來的“大德高僧”為國師,又立總制院管轄全國的釋教和吐蕃地方僧侶,這也讓八思巴全權管轄。
到了元朝的至元六年,八思巴再度晉封帝師、大寶法王,賜玉印、稱“皇天之下,一人之上”,意思就是比皇帝還要神聖。
當然,大明肯定不會冊封這麼牛逼的“帝師”。
元朝能封,在於元廷統治階級終究還是蒙古人,他們既信奉吐蕃佛教,也是為了穩固元朝在吐蕃地區的統治。
忽必烈作為一個“儒釋道”三教合修的蒙古皇帝,曾專門把烏斯藏十三萬戶作為第一任帝師八思巴的供養地,使八思巴成為了烏斯藏地區的名義最高統治者,也就是元朝的宣政院轄地(比青藏大)。
元朝皇帝的詔書,往往也跟隨帝師的法旨,一同在烏斯藏地區並行。
明朝沒有烏斯藏帝師,所以對烏斯藏地區的統治模式,也與元朝的“帝師”制度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洪武三年,朱元璋詔告天下,以討吐蕃(烏斯藏)檄文:“命將率師,悉平海內。臣民推戴為天下主,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式我前王之道,用康黎庶。惟爾吐蕃,邦居西土,今中國一統,恐尚未聞,故茲詔示。”
元朝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脫思麻宣慰司)治所河州,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