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 > 第二百八十八章 代數天文

第二百八十八章 代數天文(第1/2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秦朝歷險記斬神:我神級選擇,林七夜麻了四合院:我在火紅年代悠閒度日我今年八歲,前來酸棗會盟綜漫:逍遙客林鵬的宋朝之路人在明末,八旗被我一頓黑打!乖軟宿主!釣懵了末世偏執怪物現代魂耀古:宇軒傳奇錄水滸之書生王天下明朝皇帝往事四合院:重生54,開局成為戰神重生辭官:祝她和白月光鎖死趙匡胤演義三國:掠奪詞條,從商賈到帝王四合院:開局請何大清迴歸高衙內的恣意人生哎呦,誰家權臣抱著昏君親呀大明抄家王穿到古代後我成了小哥兒

中國的天文演算法,就突出一個代數強行求解。

雖然沒有“日心說”作為天文模型的理論基礎,依靠代數計算也很難歸納出完整的太陽系軌跡模型,但也因為華夏文明的時間線太長,好歹也是位列四大文明古國。

相比起另外三個“兄弟”,華夏文明算是唯一倖存下來的,並且在長達幾千年的時間長河裡,都始終沒有遺忘撰寫史書這個良好的習慣。

什麼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

三個文明古國滅了一個,名存實亡了兩個,別看埃及、印度還在,但光是明初時空的埃及、印度,都早就不是當年的那個文明瞭。

林煜接著說道:“因為華夏文明幾千年的傳承下來,有著眾多史書可以作為記錄依據,比如有關日食這種天文現象的記錄,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尚書·胤徵》中的夏仲康王,距離我大明都快三千五百多年了……”

嗯,根據後世更確切的推算,應該是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可以說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

不僅有日食的記錄,還有著極為古老的觀象臺遺址——陶寺古觀象臺(距今約4700年)。

這是一組由13根夯土柱組成的半圓形陣列,透過觀測太陽在夯土柱狹縫中的起落,可以確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並以此確定四季(可能和英國的巨石陣功能類似)。

《尚書·堯典》中的記錄“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正好可以與陶寺古觀象臺相互佐證。

這就是華夏文明傳承了幾千年,所積攢下來的天文學底蘊。

“有著這些天文學的底蘊遺留,再加上歷朝歸納總結的天文資料,哪怕歷朝所制定的歷法實際並沒有以太陽為中心依據,而是以地球為中心,觀測的日月定歷,但依靠著不斷記錄傳承下來的天文觀測資料……那麼時間一長,總能得到近似解。”

“換言之,就好比太陽總會日出日落,月亮總會每年重複性呈現陰、晴、圓、缺四種狀態,而就連日食這種不祥之兆,在曆法中也是能夠被預測到的。”

“只要我們統計的資料足夠多,再利用代數方程轉化為數學模型,那麼只要這些代數模型足夠多,就能夠強行進行開平方,取近似解……”

“為什麼宋朝曆法改得那麼頻繁?而包括宋朝在內,歷朝的歷法也都進行過多次重複的修改更正?”

“原因便出在此處!”

林煜儘可能用四人能夠理解的方式,進行了認真解答。

說得再直白通俗一點,就是大資料推測的辦法。

只要資料足夠多,那總能摸到裡面的一些規律,再加上這還是自然界的天文現象。

就跟太陽必定是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一樣。

這是大自然執行存在的規律,天文學也有這個規律。

收集記錄足夠多的資料,進行歸納總結,轉化為代數方程式,再進行求解取值。

那麼中國古代的歷法也就出來了!

漢武帝時期,落下閎、鄧平始制太初曆,透過實際觀測確定曆法的依據,囊括二十四節氣、五星、交食週期、閏法、朔晦等,並採用19年7閏的置閏法。

又以365.25天為迴歸年(太陽中心連續兩次經過春分點所需的時間)長度,以29又43\/81(29.)天為朔望月週期,這已經和後世的觀測資料非常接近了。

在這之後,劉歆進一步改進的三統曆,完善了日月食和五星執行週期,也正式開創後世曆法的制定標準。

在三統曆中,為了推算日月和五星軌跡,劉歆設定了一個理想起點(曆元)作為運算基準,從曆元往上推,得出一個日月合璧,五星連珠的時刻,而這個時刻就稱為上元。

劉歆將這一年的大週期稱為太極上元,從上元到編歷年份的年數稱為積年,通稱上元積年。

(太極上元:五星在年之內各迴圈往復若干周與4617年週期配合起來,在年裡,相當於統,這個週期的起點就是所謂的“太極上元”,所有的週期在這時都統一了,即:年*171=年;4617年*5120=年)

漢代以後,隨著天文計算方法不斷精進,再加上觀測方式的進步,曆法精度也在不斷提高。

兩宋曆法修改頻繁達到歷朝之最,既是他們的歷法在不斷發展進步,也是民間私歷的不禁止,給了民間數學發展極大的發揮空間。

到了南宋時期楊忠輔的統天曆,就已經以365.2425天為迴歸年長度,和後世通

目錄
星際女王時代最強酒吧小生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