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華佗在世(第1/2 頁)
張一凡與林婉匆匆趕往臨時診療所,一路上,那股腐臭與死亡的氣息愈發濃烈,彷彿是這座受災城市沉重的嘆息。終於,他們來到了臨時診療所前。
那是一座破舊的庭院,圍牆已有多處坍塌,露出裡面雜亂的景象。大門的門板搖搖欲墜,似乎一陣大風便能將其吹倒。走進庭院,只見地上滿是落葉與垃圾,原本的小徑已被踩踏得模糊不清。房屋的牆壁斑駁陸離,屋頂的瓦片也殘缺不全,有的地方甚至還在漏雨,滴答滴答的水聲在這寂靜的環境中顯得格外清晰。
在庭院的角落裡,他們看到了一位醫者正忙碌地穿梭於病人之間。此人身材中等,略顯清瘦,一襲青布衣衫已被汗水浸溼,緊緊地貼在他的背上。他的頭髮隨意地束起,幾縷髮絲垂落在臉頰兩側,卻絲毫沒有影響他專注的神情。他的面容清癯,高挺的鼻樑上架著一副略顯破舊的眼鏡,鏡片後的雙眼深邃而明亮,透著一種歷經滄桑後的沉穩與睿智。他的鬍鬚修剪得十分整齊,下巴處一小撮山羊鬍隨著他的動作微微晃動,給人一種仙風道骨之感。
只見他動作敏捷而熟練,時而蹲下身子,仔細地為病人把脈,時而站起身來,快速地在一旁的桌子上調配草藥。他的眼神始終沒有離開過病人,彷彿在他的世界裡,此刻只有這些飽受病痛折磨的生命。
張一凡和林婉急忙走上前去,想要幫忙。那位醫者抬頭看了他們一眼,微微點頭示意,便又繼續手中的工作。
“這位兄臺,我們是前來幫忙的醫者,不知這病症你可有什麼發現?” 張一凡恭敬地問道。
醫者一邊忙碌,一邊回答道:“這病來勢洶洶,我已在此救治多日,卻仍未找到根治之法。病人們皆高熱不退,咳嗽咯血,身體日益消瘦,且有極強的傳染性。”
張一凡皺了皺眉頭,沉思片刻後說道:“我觀這病症,極有可能是癆病。這癆病乃是癆蟲作祟,透過空氣和飛沫便可傳播,我們在救治病人時,必須做好自身的防護措施,否則一旦被傳染,後果不堪設想。”
醫者聽了張一凡的話,停下手中的動作,認真地看著他,眼中露出一絲驚訝與讚賞。“兄臺所言極是,我之前也略有懷疑,只是尚未確定。不知你可有診治之法?”
張一凡說道:“我曾在醫書中看到過一些關於癆病的記載,治療癆病需以滋陰潤肺、殺蟲止咳為主。可選用百合、生地、熟地、麥冬、貝母、百部等藥材。但這只是初步的思路,還需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林婉在一旁補充道:“我們還需將病人隔離起來,避免更多的人被傳染。同時,要加強對病人居住環境的清潔與消毒,保持空氣流通。”
醫者點頭稱是,“我叫華佗,一直在民間遊歷行醫,今日得遇二位,實乃幸事。看來我們需齊心協力,共同對抗這可怕的病魔。”
張一凡和林婉聽聞眼前之人便是華佗,心中不禁一陣驚喜與敬佩。他們深知華佗在醫學上的卓越成就,能與他一起救治病人,定能學到許多寶貴的經驗。
於是,三人迅速行動起來。他們找來了一些布巾,用水浸溼後,當作簡易的口罩,遮住口鼻,以減少病菌的吸入。然後,他們將病人按照病情的輕重進行分類,安置在不同的房間裡。
華佗負責調配藥材,他的手法嫻熟而精準,每一味藥材的用量都恰到好處。張一凡則在一旁協助他,為他遞取藥材,並與他討論著藥方的調整。林婉則忙著照顧病人,為他們喂藥、擦身,安撫他們的情緒。
在救治一位病情較重的病人時,華佗眉頭緊皺,他仔細地觀察著病人的症狀,然後說道:“這位病人的癆病已深入肺腑,普通的藥方恐難以奏效。我們需加大百部和貝母的用量,同時加入一些阿膠,以增強滋陰潤肺之效。”
張一凡思索片刻後,提出自己的看法:“華兄,我認為還可加入一些三七粉,三七具有止血化瘀之效,可緩解病人咯血的症狀。”
華佗聽了,眼睛一亮,“一凡兄所言甚是,這三七粉的加入,定能讓藥方更加完善。”
他們將調整後的藥方熬製好,林婉小心翼翼地將藥餵給病人。在他們的悉心照料下,病人的症狀逐漸有所緩解,高熱開始退去,咳嗽也不再那麼劇烈。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病人在他們的救治下逐漸好轉。然而,他們並沒有因此而放鬆警惕。他們知道,這場與癆病的戰鬥才剛剛開始,還有許多工作需要他們去做。
他們繼續深入研究癆病的病理,不斷地調整藥方,提高治療效果。同時,他們還向周圍的百姓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