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韓信會蕭何(第3/4 頁)
。魯公聚諸侯之力謀秦,即便最終無法滅秦,山東亦已脫離秦控,然魯公也必然想如春秋五霸時那般成為山東諸侯之霸主。代國未參與諸侯擊秦,又有太行屏障不易圖,魯公或不覬覦。其他諸國現居王位者,在此番合縱擊秦中並無寸功。魯公要立霸業,極可能重分天下,大封聯軍中的各國將相為諸侯。國小易於掌控,可使魯公確立霸王之位。”
“那武安侯……”蕭何欲言又止。
“武安侯已佔據南陽,並將得南郡,此兩郡非魯公所欲得,只要武安侯未惡了魯公,應也可得一王號,為山東諸侯屏藩關中虎狼之秦。”
“足下言,在下茅塞頓開,請繼續。”蕭何有些殷切。
“魯公稱霸,凌駕諸侯之上,並分現有諸王領地於新諸侯王,必致舊有諸王心懷不滿,山東局勢穩定不了多久。山東局勢不穩,則武安侯便有用武之地矣。”
“可是新諸侯得以立國乃魯公之力,他們又如何會反戈一擊?”
“這就需要武安侯稱王后,秣馬厲兵待機。韓王與武安侯近,一旦時機到來,武安侯可分兵兩路,一路沿河水東進彭城,一路過河水北取魏、趙、燕、齊。沿途諸侯願與武安侯聯合則會盟合兵,不願則滅之。魯公只能伐其一路,不可能兩路兼伐。武安侯以一路拖住魯公,另一路擊其腹心,則山東可由武安侯而定。”韓信慷慨激昂的說著。
但隨即他的話音一弱:“只是此略不可急進,須得數載慢慢消磨魯公銳氣,最後再一舉而下。僕隨魯公征戰已有時日,須知魯公軍事才能非凡,若想一鼓而滅之,必遭反噬。”
“兩路並進,僕可領一路,武安侯親領一路,山東可定。”韓信最後來了個總結性發言。
曹參文武兼通,在武關已經考較過韓信,在給蕭何的信中也說明自己認為韓信應非空口談兵之人。現在韓信將大勢一分析,蕭何也信服了。
但蕭何轉眼又想起一事:“主公若定山東,當如何與秦相處?秦若在主公與魯公決戰之際突然出秦關擊我後背,又當如何?”
韓信哈哈一笑:“先生多慮了。當武安侯與魯公決戰時,必合兵數十萬,秦人若出關中就會直面如此大軍,吾等有何可懼?同樣,武安侯若能滅魯公而定山東,當趁士氣正高時如破竹之勢直取關中,則天下可定。”
_
“聖上先送張良後送韓信給劉季,一謀一將,劉季得助力多矣。若劉季真能就此定鼎山東,必在滅項籍後挾高昂士氣立即轉頭伐秦。聖上既深贊韓信領軍大才,那時我等又將如何應對?”胡亥的四輪輿車裡,陳平正在發問。
_
胡亥用二萬鐵壁衛尉加強武關,使劉邦單就從兵力對比上也完全無信心破關。
皇帝本人就在武關,即使想要如史書中那般對武關守將勸降用間也毫無機會。
胡亥總是擔心蝴蝶效應,這回駕臨武關他有兩個目的,首先就是不要讓劉邦和張良用什麼詭計還是奪了武關。雖然現在的關中和史書中趙高殺二世時的關中完全不能同日而語,那時關中人心離散,現在關中在他經營下猶如鐵板一塊,他還是不放心。
不過從實際情況上看,他實在是杞人憂天了。
第二目的則是希望因他親至武關而使劉邦知難而退不碰武關,為日後劉邦遇到難題時能有個拉下臉面來求關中相助的可能。
歷史上劉邦與項羽楚漢相爭中完全依靠關中和巴蜀的糧秣輜重供給,還有兵員補充。劉邦和項羽每戰必敗,軍卒損失都是按十萬為單位計算的,沒有關中、巴蜀的兵員,他早就打不下去了。
現在在本故事中劉邦已經得不到關中、巴蜀的物資與人員補給,與項羽相持對戰就極可能堅持不了多長時間,這一來韓信第二條戰線上迂迴抄底的戰略就很難完成。胡亥當然希望雙方不直接撕破臉,留一個由他來支援劉邦和項羽打下去的機會。
由於胡亥以山地曲警示劉邦若攻武關則糧道不保,所以劉邦知難而退,胡亥這第二個目的算是順利達成了,所以也就起駕回宮。
此刻在胡亥的御車上,陳平、公子嬰、曹參都在。曹參詳細彙報了遊說韓信去助劉邦的過程後,陳平就提出了這麼一個問題。
胡亥嗤之以鼻:“這是你這個上卿需要考慮謀劃的事情,怎麼反而來問我?我又不懂兵事。”
一句話把陳平噎了個倒仰,把想大笑而不敢放聲的公子嬰差點憋出內傷。
“劉季若想勝項籍,非一朝一夕可成。”胡亥正經了起來:“司農既然將深耕與一歲兩獲之法給了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