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蕭縣破,戰彭城(第1/4 頁)
曹參內心中當然希望劉邦能逃掉,所以往好的方向想了起來:“聖上,雖然漢王對項王如此快速的回軍毫無準備,可彭城畢竟是堅城。要不是漢王還沒到彭城前,那些西楚將臣就先放棄了抵禦逃離了,漢王也不會輕易得到。所以臣相信漢王若可及時得訊就定能逃出彭城,只是不知漢王逃離的方向。向西正撞楚軍,所以漢王應該是向南再轉向西,不是說彭將軍會給留出一條返回河南郡的通路嗎?”
他知道,胡亥同學也是不希望劉邦就此死掉的。
不同意曹參的人也有不少。
“大司農覺得,楚臣們在漢王未到時就棄城逃亡,難道他們不會在城內給項王留下內應?”頓弱倔老頭蹦了出來:“項王分明就是將彭城做餌,在釣漢王上鉤,所以也必然早有準備。所以漢王能否逃出生天,尚未可知。”
姚賈對頓弱頜首表示同意,然後向曹參拱了拱手:“某也贊同御史大夫的判斷。從漢王伐楚過程中彭城和齊地楚軍的表現看,項王應是早有準備。現在之前退出彭城的那些楚臣,應該已經得到項王詔令,帶著彭城原守軍和周邊的部分郡縣軍,從東面截住了漢王的退路。而司農所言彭城南路,亦可由東西兩側的西楚軍予以封堵。”
曹參也覺得自己太過想好事兒了,一時面色竟有些灰敗。
“卿也無需太過擔心,”胡亥安慰著曹參:“我也不希望劉邦於此役中殞命,所以靜等訊息吧。”
_
正如胡亥所言,劉邦在頭天那個晚霞燦爛的美麗夕照下,確實在夏侯嬰所御的六馬戎車上逃命。
由於仍有宿醉,所以劉邦此刻感覺一切都是那麼的不真實,就像在夢中。
_
項羽的三萬騎軍從嚴格意義上說不是跨馬作戰的騎兵,而是屬於後世所稱的龍騎兵,即騎馬步兵,馬匹只是交通工具,作戰時下馬列陣衝營攻城,與正常的步卒一樣。
這是由於作戰的方式決定的。
回救彭城主要是攻城拔營,強調要快,要出其不意。不是兩軍陣戰相互攻殺,也不是縱馬突刺鑿穿敵陣。
歷史上雙馬鐙要在此時算起的六、七百年之後才開始普遍應用,在本故事中,由於胡亥率先在秦軍中普及高鞍雙鐙,項羽在和秦嘯軍於趙交戰時見到過秦軍戰馬的配置,這麼好的創意他沒理由不用,所以此番帶回的三萬騎都配有高鞍雙鐙。
可是,以彭城為餌、誘使劉邦入套後將其“徹底解決”的戰鬥模式主要是破營、取城,這種戰鬥中騎兵的作用就有限了,項羽手中也沒有當初武叔熊在滎陽破田臧營所用的那種特製鉤箭以馬力拉開營柵,所以在快速回軍後,自然還是以步卒的方式破營。
蕭縣城池不大也不高,城內只能容下萬卒,所以殷、魏兩國軍的將軍各帶了四千卒入城,趙、燕兩國的將軍因為軍隊本來就是應景的五千卒,所以只派來了相當於軍侯級別的將領,乾脆不去湊那個熱鬧,就在城外軍營中待著了。
蕭縣外,魏軍分兩營扎於城西和城南,殷軍扎於城北偏東,趙、燕兩軍則扎於城北偏西。
彭城中和蕭縣內,從王到將軍都認同漢王的判斷,即西楚軍至少要二十日才可能回師,所以可以大慶十日。加上灌嬰在豐邑至胡陵到泗水亭一帶的斥侯網,以及豐邑、胡陵、泗水亭、沛縣的八萬漢軍陣線,讓彭城與蕭縣各軍都放心無比。
唯一例外的是趙燕兩軍。軍官級別不高,軍卒人數少,來就是應景的。彭城屬於誰,別說小小的領軍侯,就是這兩國的王和相,其實也不是很在乎。就連因為項羽緣故被趕至中山的趙王歇和陳餘,因為已經重新拿回了趙地,對西楚的恨意都淡了。陳餘更是相信,既然劉邦帶頭伐楚,劉邦不死,項羽絕對沒興趣對趙國動手。
如果萬一項羽真的對趙國發出威脅,就讓趙王歇獻降表表示趙國順從於霸王,應該也不會有多大事兒。
你還真別說,陳餘確實看透了項羽的心思。因為項羽騎軍在抵達蕭縣北二十里外經過一夜的養精蓄銳,就兵分二路,於卯正(早6點)從北面直插城外殷魏兩營,根本就沒把趙燕兩營當作目標。
此刻各營軍卒也就是剛剛睡起,將領很多還在宿醉中。西楚軍列出多個小型楔陣直衝大營,很快就開啟營門一灌而入。被如此突襲打懵了的軍卒隨即炸營,四散奔逃,楚軍竟然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
殷軍城外營一刻鐘就失守,攻擊殷軍營的一路二萬卒跟著向蕭縣城奔逃的潰卒直撲過去,同樣沒費多大力氣就攻陷了城門,攻入了城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