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封鎖大野澤(第3/4 頁)
豹已經表示尊奉西楚為天下霸主,漢王要把佔據的魏國上黨退回給魏,作為漢王同樣尊奉西楚霸主地位的誠意。
隨何表示出使前自家大王並未授權給他,這個不是他能做主的,所以還請項王遣使到雒陽直接跟漢王去宣詔。
項羽目視范增想看看他有沒有什麼反對意見,范增倒是沒反對,直接點頭贊同,請漢使先回,楚使將於五日後啟程。
漢國暫時老實了,項羽和范增就商量是否繼續伐齊,同時派重兵對大野澤周圍的流匪進行一次掃蕩。
范增的意見是,伐漢未果,軍用消耗卻已經造成了,因此從養蓄國力角度上不宜再次發動伐國這樣的大戰。且由於劉邦伐楚攻彭城和其後項羽伐漢攻滎陽,讓齊國獲得了好幾個月的喘息之機,田橫已藉機收復了大大小小的不少城邑,並立了田榮之子田廣為齊王,田橫自任丞相,專斷國政,這一來伐齊的難度至少不低於上次伐田榮。
,!
范增贊成先對大野澤流匪進行一次肅清,不然就算伐齊,這股流匪依舊能在西楚軍身後搞事情,討厭至極。
可在項羽伐漢時既能佔據梁地一帶十數大小城邑,項羽當初就算到這些流匪不下二萬人,大野澤方圓數百里,清剿時還要考慮其躲進野澤,現在鍾離眛在梁地的五萬卒頗有些捉襟見肘。
如果流匪人數不止兩萬眾呢?
大殿上的所有人都嘬起了牙花子,難道要用十萬大軍去對付流匪?這和再次伐齊所需的兵力也差不了多少了。伐齊目標至少很明確的就是奪城,壓縮齊人生存空間,然後再圍殲。
可在方圓數百里的大澤上及周邊肅清流匪,沒有明確的攻擊方向,多路分兵清剿還要防範其集中力量吃掉其中一路,這個難度可是不小。
最後范增出了一個絕戶計,將大野澤沿岸的村莊鄉亭來一個“三光”,燒光屋舍,搶光存糧,遷光住戶,然後在野澤通往外面的要道上屯軍,並沿澤岸遍設墩臺,只要有大股流匪離岸去遠處劫掠,烽火傳訊下,就可快速調兵從後追殺。
范增的想法就是餓死這些流匪。數萬匪眾,就算你能在野澤上捕魚吃,估計用不了多久也會把澤裡的魚給吃光了。
按這個方略需要多少卒?
本故事前面說過,大野澤南北三百里、東西百餘里,如果按照標準橢圓計算,其周長有一千四百多里,而由於其形狀並非標準橢圓,所以實際周長還會更長。
就按周長一千五百里,如果投入五萬卒封鎖,平均每裡是三十三卒。也就是說,如果每五里設一墩臺,每個墩臺用兩伍卒,就要用掉三千卒。如果每五十里設一屯兵點,澤周圍需要三十個點,每個屯兵點一千五百卒。
澤內流匪如果一次出動五千卒,相鄰三個屯兵點總共能出動的也不過五千卒。流匪要一次出動萬卒呢?
范增的解決方案就是隻防範大野澤的西、南和西偏北與南偏東,大約三分之二的澤岸,另外三分之一中,主要向北的方向是面向齊地的。項羽伐齊,每下一城就施行燒光、殺光、搶光的屠城政策,所以齊國雖然捲土重來,但主動向大野澤匪供應糧食不太可能。
要是大野澤匪去搶齊人呢?
求之不得啊。
這樣一算,西楚只要防範不到千里的澤岸,除了墩臺用一千五百卒,每三十里一個的屯兵點就可有近一千二百卒,那麼現在屯駐那邊的鐘離眛手中五萬卒差不多勉強夠用,前提是劉邦不再來搗亂,河北漢軍也撤回河南郡。
項羽既然近期內不伐齊不伐漢,索性給鍾離眛的五萬卒之外又增加了萬騎馬軍,以二千騎為一師分佈在千里防線上間隔二百里的五個點,這樣當澤匪從一個點出動時,左右二師配有高鞍雙鐙的騎軍,與任何一點周邊三個兵屯的三千五、六百步卒就構成有近八千卒的步騎混合軍,足以與一萬乃至更多的一股澤匪一戰。間隔三十里的屯兵點步卒沒有輜重運輸問題,所以不到三個時辰就能合攏過來,間隔二百里的騎軍也同樣不到三個時辰就可以左右合擊兩軍之間的任何一點。
應該說,彭越在沒有外部力量配合的情況下,范增的這個策略還真的能將他給鎖死在野澤裡難以動彈。因為要一次調動超過一萬卒登岸,光澤中小舟就要用六、七百條,很難隱藏蹤跡,而二、三千的中小規模澤匪登岸又等同送死。
_
西楚王廷的剿匪最終決策,被聽風閣先傳回了咸陽,然後又回傳到了大野澤的彭越手中。
“將我等困死?”扈輒冷笑起來:“既然項王不去封鎖向魯縣一側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