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大結局(第2/3 頁)
京。
在短短半月之內,大明所有總督如同百川歸海般齊聚京城,這一壯觀的場景標誌著大明對大陸的統一大業邁出了極為關鍵的一步,宣告了一個嶄新的大一統局面的初步形成。
然而,大明的復興征程並未就此停歇。
緊接著,在北方的戰場上,袁宗第與劉芳亮傳來了令人振奮的捷報。
他們率領明軍奮勇作戰,成功殲滅了建虜主力,並且一鼓作氣攻佔了建虜偽都盛京。
這一偉大的勝利,不僅極大地鼓舞了大明軍民計程車氣,更是在戰略上給予了大清沉重的打擊,使其在北方的統治根基開始動搖。朱由榔在得知這一喜訊後,豪情萬丈,隨後連下三道聖旨,對後續的軍事行動進行了全面而周密的部署。
其一,令袁宗第、劉芳亮繼續清剿遼東建虜餘孽,務必徹底清除北方的威脅,恢復大明在東北地區的統治權威;
其二,命姜鑲、李定國自山西、陝西出發,追剿吳三桂這一叛國之賊,並相機平定蒙古各部,以穩定北方邊境的局勢,防止外部勢力的再次入侵;
其三,遣朱以海、鄭成功即刻收復臺灣,將這一被外敵佔據多年的寶島重新納入大明的版圖,彰顯大明對海疆的主權與掌控力。
次年,在北方的多倫戰場上,李定國、姜鑲再次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與頑強的戰鬥意志。
他們率領明軍與吳三桂與喀爾喀蒙古、準噶爾蒙古聯軍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決戰,並一舉將其全殲。在這場慘烈的戰鬥中,吳三桂因心力交瘁於戰中病死,其部下在失去主帥後紛紛投降,而喀爾喀蒙古與準噶爾蒙古在見識到明軍的強大實力與不可阻擋的氣勢後,亦表示歸順大明。與此同時,在東南沿海的戰場上,大明水師在鄭成功等將領的率領下,揮師東征臺灣。他們先以雷霆之勢攻克澎湖列島,為後續的進攻建立了穩固的橋頭堡,繼而進取臺灣本島。在臺灣本島的戰鬥中,明軍與荷蘭殘存海軍展開了長達半月有餘的鏖戰。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海戰中,明軍憑藉著頑強的戰鬥精神、高超的戰術指揮以及先進的武器裝備,終將荷蘭海軍全殲。荷蘭人在走投無路之下,無奈選擇投降,並灰溜溜地退出了臺灣島。至此,寶島臺灣在歷經多年的分離後,終於重歸大明版圖,成為了大明覆興之路上的一座不朽豐碑。
就在大明收復臺灣的同年,朱由榔展現出了更為長遠的戰略眼光與宏大的文化抱負。
他下令在瓊州府創立了大明文化傳媒公司,旨在以文化為紐帶,進一步拓展大明的影響力與輻射範圍。
以堅船利炮為先鋒,大明水師在南海之上展開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掃蕩西方勢力海軍的行動。
在短短兩年間,憑藉著強大的軍事力量與卓越的戰略指揮,大明在南海地區取得了輝煌的戰績。
安南、南掌、柬埔寨、暹羅、緬甸、邦項(今馬來西亞彭亨)、柔佛(今馬來西亞柔佛)、新州府(今馬來西亞新山一帶,一曰新加坡)、麻六甲(今馬來西亞馬六甲)、亞齊(今蘇門答臘島北部之亞齊)、舊港(今蘇門答臘島之巨港)、噶喇吧(今印度尼西亞雅加達,或泛指爪哇島)、萬丹(今爪哇島西北岸)、呂宋(西班牙佔據菲律賓為大呂宋,小呂宋為今呂宋島)群島、蘇祿群島(今菲律賓蘇祿群島)、汶萊(今加里曼丹島北部)、崑甸(今加里曼丹島西部)、馬辰(今加里曼丹島南岸)、地問(今帝汶)等地皆在大明的赫赫軍威之下,紛紛納入大明版圖。
朱由榔對這些新附之地採取了雙管齊下的明智策略,經濟往來與文化傳播並行不悖。
在經濟方面,朝廷積極助力這些地區發展貿易,透過開闢商路、減免稅收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幫助他們創造財富,促進當地經濟的繁榮與發展。
同時,在文化方面,大明廣設學校,派遣學識淵博的儒士前往任教,傳播大明的儒家經典與優秀文化傳統。
透過文化的傳播與滲透,大明希望能夠在這些地區培育出對大明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從而實現更為深入與持久的統治。
然亦明確,若有膽敢違抗不服者,必以武力剿滅。
蓋因若無武力為後盾,經濟與文化之努力皆如無基之塔,不堪一擊。在國際關係與地區統治中,唯有恩威並施,方能確保大明的權威與利益得到切實的維護與保障。
此後,在完成了對南方地區的初步整合與拓展之後,大明將目光投向了東洋的倭國。
憑藉著對南海的牢固掌控以及雄厚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撐,大明水師制定了周密的作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