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第三種可能(第1/2 頁)
剛剛來到尋陽,張繡還想著進城後搜刮資源再搞一波強化,之後再看看下一步怎麼做。
沒想到魏延居然會在城門口主動請纓。
他皺了皺眉頭,“會不會太緊了?”
魏延不慌不忙地說道,“末將今日出發,全速行軍,等到舒城以後,那劉勳怯而無謀,必會棄城而逃!”
一旁的甘寧聞言就是眉頭一皺。
但想了想最終還是沒有開口。
魏延見張繡沉默不語,心中一急道,“主公,兵貴神速,若等舒城有了防備,那劉勳必向袁術求援!只怕彼時愈難拔城!”
看到魏延這副模樣,張繡突然想起了一個典故。
在歷史上,魏延曾在諸葛亮舉兵北伐時提出,由他率領一支精兵從子午谷進軍,在十天之內速攻長安。
他認為長安守將夏侯楙(máo)膽小如鼠,一旦他兵臨城下,對方肯定會逃跑。
這樣就可以仿效劉邦和韓信當年分路合擊之計,跟諸葛亮會師潼關。
但是諸葛亮向來用兵謹慎,認為此計太險,難以成功,並沒有採納魏延的計策。
如今魏延向自己提出這個計策,倒是和歷史上的“子午谷奇謀”有異曲同工之妙。
那麼問題來了。
自己到底要不要答應他呢?
諸葛亮當初拒絕魏延,隨即使用了平取隴右的策略。
就是以逐漸蠶食的方式,不斷削弱魏國軍事抵抗力,破壞政權穩定性,為蜀軍創造有利的軍事態勢。
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
一開始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叛魏降蜀。
不但如此,諸葛亮還收服了被他視為軍事上接班人的姜維,一時關中大震。
可惜在關鍵時刻,馬謖違背諸葛亮部署,丟了街亭。
諸葛亮被逼無奈,只得退回漢中。
不久之後,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漢附魏。
最終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北伐宣告失敗。
“主公,衡以為此計可行!”
張繡還在思索,禰衡就已經開口了。
只聽禰衡說道,“劉勳乃一無謀之輩,若見我軍攻城,必心中膽怯。
若魏校尉能在陣前斬其將領,勳即不逃,必生破綻。
彼時魏校尉便可安排內應進城散播謠言,待時機成熟后里應外合,一舉破城!”
因為性格原因,禰衡出謀劃策時往往偏向奇謀險著。
正好跟魏延這個計策不謀而合。
魏延聽到禰衡支援自己,也是連連點頭。
就是一口一個“魏校尉”聽上去有些刺耳。
不過只要張繡能讓他領兵去攻廬江,這些細節就沒有必要意了。
張繡見禰衡也同意魏延的計策,已經有些意動了。
他又看向甘寧,見後者一言不發。
沉吟片刻,張繡開口問道,“你要多少人?”
魏延聞言大喜,“三千步卒,五百騎兵,足矣。”
“好!”
聽到這裡,張繡不再猶豫,同意了魏延的提議。
他從南陽出發時一共帶了八千步兵,二千騎兵,後來在西陵、下雉死傷了一部分。
特別是下雉那一戰,雖然最終靠著微操打成平手,但畢竟是被偷襲,損失不小。
好在最後孫策知難而退,下雉又離蘄春不遠,大部分人都得到了及時治療,倖免於難。
只是這段時間就別想參加戰鬥了。
之後他又在蘄春招降了部分士卒,勉強補齊一萬之數。
這次他給張先在蘄春留了一千人,所以用於攻打廬江的兵馬共計九千。
聽上去似乎不多,但要知道孫策也不過跟袁術借了三千人。
哪怕再加上他父親的舊部,還不到五千之數。
就這都敢跑去打江東。
他帶出來這一萬人都是在宛城之戰之後精心挑選,又先後經歷了西陵、下雉幾次戰役,無論忠誠度和戰鬥力都不是袁術手下計程車卒能夠相比。
那還有什麼好怕的呢?
“文長,如果能夠打下舒城最好,如果打不下也不要勉強,我們在這裡略做休整就來援你。”
舒縣不是尋陽,因此張繡對魏延的要求也變了。
能拿下最好,一旦拿不下,就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諾!”
等魏延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