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河(第4/4 頁)
》,洛出《書》,聖人則之。好一個聖人則之,今日我也要借聖人之教誨,參悟洛書河圖之秘。
他一有此念,當下先從仙谷中看到《鄒子》開始入手,心想鄒子在竹簡中將“陰陽”和金、木、水、火、土五行並稱,著重敘述了陰陽五行學說,並將《尚書·洪範》中的“五行”觀改造為了“五德終始”說,並以此闡釋宇宙演變和歷史興衰,以五行相生相剋來論證新政權取代舊政權或改朝換代的合理性,自己按此印證,果然是一一靈驗,自己何不按此思路,來推算洛書河圖之密呢?
當下張道陵分析道:《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和《易經》《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並按照在《尚書·洪範》中說:“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來推斷,陰陽為萬物之本,五行則為萬物變化之源。自己還因此悟到陰陽二字,非是對立,而是以五行之術相互交替,輪轉迴圈”,自己之前以為“陰陽相互對立”,仍是依事物表面現象所得,如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日為陽,月為陰;晝為陽,夜為陰;天為陽,地為陰;乃至男女、水火、風雨、雌雄。可讀得鄒子後,這才明白所謂“陰陽消長”的實質不是“此消彼長”,而是“陰陽”各自在一定時限內的“自身消長”。即:春夏是“陽生至盛極”的階段;秋冬是“陰生至盛極”的階段。日夜一週、月躔二十八星宿、精行四時、雲氣西行、水泉東流、等等均是五行之變,終而復始,極則復反”的迴圈規律。而“五行”也並不是自己以前以為的“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具體物質,而是指五種不同屬性的抽象概念。今日讀了此書,方知“天人相應”之事,方曉得以“五行”為中心,以空間結構的“五方”,時間結構的“五季”,人體結構的“五臟”為基本框架,把自然界中的各種事物,按其屬性進行歸納如下:
凡具有清靜、收殺特性的屬於“金”。凡具有生髮、柔和特性的屬於“木”。
凡具有寒冷、滋潤、閉藏特性的屬於“水”。凡具有陽熱、上炎特性的屬於“火”。
凡具有長養、發肓特性的屬於“土”。
如今思來,這洛書河圖藏有修真成仙之密,會不會也此有關呢?他想到此節,只覺得在迷霧中看見了一道曙光,當下按著此法繼續思索下去。竟然是一天一夜都未吃飯睡覺,始終如醉如痴地沉浸在思緒之中。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