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改變(第2/3 頁)
趙竑看在眼中,不動聲色。
四木三兇,兩個“木頭人”參政大臣,一個真德秀是他的老師,宣繒雖然有些個性,但他與史彌遠兒女親家,不敢過於直諫,以免皇帝猜忌,惹火燒身。
這樣一來,朝堂沒有掣肘,他可以放開手腳大幹一場了。
至少,他的父皇宋寧宗被史彌遠壓制的如同傀儡的情形,是絕不可能出現了。
“陛下,太學取士,國之根本。陛下創立金陵大學堂,會不會讓太學勢弱,太學生紛紛逃離。長此以往,國之大患啊!”
真德秀忍不住,黑著臉進言。
無論如何,讀書人的根本不能被改變,太學也不能被削弱。
“金陵大學堂和太學一樣,都是為國舉賢。況且太學一年不過有六七人可釋褐授官,其餘大多數人都要去科舉取士。朕並沒有廢止科舉,何來國之大患?真卿,你誇大其詞了。”
趙竑偷換概念,寬慰著自己的老師。
真德秀無奈,只好放棄繼續進言。
太學生去考金陵講武堂和金陵大學堂,總不能不讓他們去吧。
“董宋臣,把上次朝臣們推薦賢能的奏疏拿來。”
趙竑立即回到另一議題。
這道推薦賢能的聖旨,是他初等大寶,下的第一道“安心”之令,是要野無遺賢。
南宋後期,能臣寥寥無幾,但因為戰事頻繁,名將倒是不少。讓群臣推薦賢能,一來以免明珠蒙塵,也是讓更多的賢能之士為國效力。
高手在民間,可不是隨便說說的。
“張杲,新安人,有神醫之稱。家中三世業醫。有《醫說》10卷,書論述針灸、診斷等,論及傷寒、諸風、勞瘵、吐血、頭風、眼疾、喘嗽等各類疾病治療。並有中毒、解毒、奇疾等論述……”
趙竑拿起一章奏疏,看完以後,輕聲問道:
“宣卿,這是你推薦的賢者。確有大才嗎?”
“回陛下,張杲出自醫學世家,確有大才。其弟子數人,都在太醫局和翰林醫官院任要職。”
宣繒的回覆,真德秀等人紛紛附和。
趙竑點點頭,幾個大臣一起推薦,看來這個張杲確有真才實學。
“擬詔,讓張杲擇其弟子三人,到金陵講武堂和金陵大學堂任教,地方官府做好迎送,朕會在金陵和他們見面。”
大臣們趕緊坐直了身子,一起仔細聆聽。
“宋慈,福建路建陽人,其父宋鞏曾任廣州節度推官。戶部尚書真德秀真公弟子,也是真德秀推薦。嘉定十年乙科進士。於刑獄、醫學有建樹。重視實踐,力求真知。”
看到這裡,趙竑不由得莞爾一笑。
大宋提刑官,後世聞名遐邇,誰人不知。
“真卿,你可是推薦了一名賢能啊!”
趙竑由衷地讚道。
“臣謝陛下謬讚!”
真德秀的臉上,不覺浮起一絲得意之色。
“著宋慈前往金陵,提點建康府刑獄,並於金陵講武堂和金陵大學堂任職,專授刑獄之學。”
趙竑看了看志得意滿的真德秀,微微一笑。
人真是個複雜的動物,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單純的好壞之分,完全不科學。
“楊輝,錢塘人,算學大家,工部郎中。乘除捷演算法、“垛積術”、縱橫圖以及算學,均有建樹。著有論作《詳解九章演算法》,《日用演算法》等……”
算學大家!工部郎中!
趙竑輕輕搖了搖頭。算學大家擔任工部郎中,技術人才擔任官員,實在是太浪費了。就像後世那些名校的高材生,畢業後去當了官員,人才浪費實在是可惜。
在這個時代,技術型人才實在是太過稀缺,絕不能浪費。
“傳旨,著楊輝前往金陵講武堂和金陵大學堂任職,專授算學,俸祿不變。”
窮文富武,大宋讀書人雖多,但仍有大量的貧家子弟不能上學。而金陵大學堂高等學校的基礎,則是來自中小學的基礎教育。
教育是立國之本,強國之根。教育是一個國家的長期計劃,如果想讓國家昌盛,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陛下,楊輝是工部要員,他要是去了金陵任教,工部就會人手不足,恐怕有些不妥。”
胡榘陪著笑臉奏道。
“胡卿大可放心。用不了兩年,楊輝這樣的人才比比皆是。再說,楊輝去了金陵,發揮的作用更大,這不是更能人盡其用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