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初見廣州(第2/2 頁)
服裝生意的計劃,楊守安和阿四也不是一拍腦袋就決定的,早在雲陽村的時候,他們就從務工回來的村民那得到了很多關於廣州的“情報”。
2000年頭那會,楊守安每個月還要去兩次縣城,纏著在那經營網咖的同鄉老闆幫他們查資料,什麼大沙頭、西湖路、狀元坊、布匹城這些個地方其實他早就有所瞭解。
之前被大城市的風情萬種衝昏了頭腦,現在定下心來,一條條計劃在腦海中快速成形。
,!
楊守安本就性格堅韌,不然也不會在遭遇了家庭鉅變,又被村民們喊了這麼多年“野孩子”後還能保持樂觀的心態。
重新鼓起幹勁的他一刻都沒有再耽擱,第二天就和阿四跑到了廣州最熱鬧的服裝集市——西湖路夜市。
西湖路燈光夜市是全國開設最早的夜市,也是首個時裝夜市。
當時,人民路要建高架橋,附近的觀綠路小商品市場要被拆除,市場裡的經營人員主要有三類:上山下鄉的返城知青,國營、集體企業的精簡人員,勞改釋放人員。
這些人生活無著,需要妥善安置,不然很容易影響社會的穩定。
西湖路上有“廣百”,又靠近北京路商業街,於是市、區領導實地考察後,覺得在這裡很適合辦個夜市,統一管理個體攤檔,同時解決待業青年的生計問題。
剛開始,檔主們用竹竿沿著馬路兩邊,搭建起約兩三平方米的簡易攤檔。有賣服裝的,也有做飲食生意的。
頭幾個月生意不好,飲食攤撤走了,只剩下賣服裝的繼續堅持。
後來為了解決照明問題,每個檔口都加裝了一盞電燈,走過路過夜市的人便逐漸多了起來,巔峰時期攤檔達到一千多個,從西湖路擴充套件到教育路再向兩側的起義路和中山五路延伸。
楊守安和阿四特地選了晚上七點夜市亮燈的時候才來考察,不算寬闊的馬路兩旁,檔口鱗次櫛比,一根根竹竿向馬路中間延伸,竿子上掛滿了在當季流行的服飾,其中不乏在香港最“潮”的款式。
攤檔多,夜市的客人更多,除了本地的居民:()山有蟬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