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野孩子(第1/2 頁)
1996年,夏,巴霧峽依然風景如畫。
周清茹坐在板凳上,歪著腦袋,面前的老嬢嬢正唾沫橫飛、喋喋不休。
“丫頭,今天你媽是不是要回來了?”
冷不丁的問話讓周清茹一愣,村後大山裡的蟬蟲還在吵鬧,弄得她有些恍惚。
“對哦,今天是媽媽回來的日子。”
童年時期的周清茹一直覺得自己有兩個媽媽。
七歲前的媽媽,清瘦,面板有些黢黑,卻泛著好看的紅色,一雙水靈的大眼睛讓人難忘。
那時候的媽媽還叫王鶯花,是雲陽村裡出了名的大美人。
美到什麼程度?
1985年,十七歲的王鶯花嫁給老實巴交的農民周金根的時候,村裡人都說這是老周家幾輩子修來的福分。
就連周金根的爹孃也這麼覺得,媳婦過門前夕,老兩口還專程坐車去了巫山縣城的觀音廟,捐了整整一百塊錢的功德,請菩薩保佑兒子的這段婚姻能夠順順利利。
還有傳聞說大婚當晚,隔壁大崗村有幾個愛慕王鶯花的年輕後生在湍急的大寧河邊忽明忽暗地抽了一宿的煙,惹得護林員打著大號手電追著他們嗷嗷跑。
當然所有的這些都是周清茹聽隔壁嬢嬢講的,這位沒事就拉張板凳坐在房門口剝苞米的大姨總喜歡嚷嚷著“周丫頭”的名字,恨不得把村裡所有人的“故事”都給她講個遍。
對了,周丫頭是周清茹十三歲前的名字。
八十年代末,巫峽江邊的村子裡都流行要給娃娃取賤名,說是能夠保佑平安,加上農村戶籍制度還遠沒有落實到位,所以村裡人都喊這個周家的獨女為丫頭。
農村裡的名字往往就是個代號,喊的時間長了,就連周清茹的父母也默許了這件事,周金根死後,王鶯花更是沒空管這些,所以這周丫頭便被足足叫了十來年的時間。
周清茹七歲之後,也就是1993年,她開始覺得自己的媽媽變了。
王鶯花先是閉口不談自己的真名,而是逢人便說“叫我阿茹”。
隨後便一連幾個月都不回家,一回家就擺弄著那些五顏六色的瓶瓶罐罐,從裡面捯飭出粉末或是液體抹在臉上、脖子上,用來掩蓋原來的膚色。
穿的衣服越來越光鮮亮麗,和人說話語速飛快,手腕上還戴起了金色的大鐲子。
周清茹每次抱著“這個媽媽”的時候,都會聞到一股村子裡其他人身上沒有的“香氣”,濃烈、好聞,卻讓她頭暈目眩。
生長在大山的女孩什麼都不懂,她只知道自從爸爸去了“很遠很遠的地方工作,和爺爺奶奶一樣,可能永遠都不會回來了”以後,媽媽就是她唯一的親人。
單純地斷定在鎮上香菸店當營業員的媽媽一定每天都在辛勤工作,不分白天黑夜,這樣才能賣出很多很多的香菸,換成錢來供她讀書。
所以周清茹覺得不管是“阿茹”還是“王鶯花”,都是她最愛的媽媽,而她自己也是村裡最幸福的小孩,絕不應該被和那個“野孩子”混為一談。
聽隔壁嬢嬢說,野孩子名叫楊守安,他爸爸一輩子本本分分,卻討了個水性楊花的婆娘,在外面和男人亂搞,沾染了“惡毛病”。
不僅把自己的性命搭上了,還臭了老楊家的名聲,逼得她男人跳江自殺,現在老的也去了,留下家裡小的一個人孤苦伶仃。
每每說起這件事情的時候,嬢嬢總是神采飛揚,今天也不例外。
她全然不顧周清茹一個十歲小孩淺薄的理解能力,偶爾還會擠眉弄眼地加上自己的見解,比如“楊家男人也不是好東西,他去廣東打過工,可能亂搞的是他也說不定”等等。
周清茹聽不懂“來龍去脈”,卻也明白嬢嬢口中的楊守安絕非好人。
這第一印象可以說是極差的,以至於她還學著“呸呸”了兩下,然後在心裡下定決心以後絕不跟楊守安玩,甚至見著他了都要離得遠遠的。
童貞的“詛咒”往往具有神奇的魔力,村子另一頭的楊守安連著打了好幾個噴嚏,但這並不影響他繼續追打幾個同齡少年的步伐。
村裡人的“惡意”於他而言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自從他的母親因為感染艾滋病去世後,原先平靜安穩的生活就一去不復返。
楊守安總能聽到被不同手掌遮掩的嘴唇吐出差不多的詞彙,什麼“不要臉”、“出去賣過”、“孩子是野種”等等等等……
有段時間他曾經固執地認為,父親之所以拋下他和嘎公跳進奔湧的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