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蟋蟀天子朱瞻基(第1/2 頁)
“明朝的皇帝,和高麗政變一樣,朱允炆把蛋糕分給了文臣,提高了文臣的地位,卻剋扣士兵的軍費,不管有多少士兵,也不管誰來指揮,想要滅掉燕軍,都是痴人說夢。”
常小娥和徐妙錦追的累了,就停下來。
“當初,就不該讓允炆即位。”
“讓朱允炆做皇帝,也是無奈的選擇。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後,元順帝跑到北方,北方一直不安定。
朱元璋在位三十多年,北伐十幾次,這嚴重的損耗國力,士兵和百姓也苦不堪言。
只能用朱允炆做皇帝,休養生息。而不是嫡庶神教說的什麼呂氏把朱允熥給教壞了,鎮不住淮西勳貴那麼簡單。”
【豌豆說的不錯,明朝就是太缺錢了。士兵都不滿餉,都不願意作戰。清軍入關的時候,把他們收編過來,迅速席捲了整個華夏。
說是八旗兵天下無敵,不如說漢軍天下無敵。】
【對,天下是明軍打下來的,清軍只是撿了個漏。他們還有臉說是八旗勁旅。】
徐妙錦提出不同意見:“既然朱。。。太祖皇帝打仗,國庫空虛,為什麼姐夫在位的時候,就能五次遠征漠北?”
【對,朱棣五次遠征漠北雖然沒有朱元璋出征的次數多,可是規模上卻大了很多,錢又是從哪裡來的?】
【對,朱棣不僅五次遠征漠北,還修了《永樂大典》。這可是一本包羅永珍的文化盛典。比後來的什麼《四庫全書》豐富了不知道多少倍。】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朱元璋連年征戰,確實耗空了明朝的家底,朱棣之所以能接著霍霍,靠的就是海外貿易。”
常小娥和徐妙錦都是明朝人,自然不懂什麼叫海外貿易。
“海外貿易,什麼是海外貿易?”
“海外貿易就是拿著明朝產的絲綢和瓷器,到西洋去賣。宋朝的時候,海外貿易逐漸興起,元朝時,泉州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
海外貿易,給華夏帶來巨大的利益。朱棣就是靠壟斷海外貿易,獲取的財富,讓他繼續打。不然,明朝早就玩完了。”
常小娥也問道:“為什麼,在我們在太祖的時候,沒有海外貿易。”
徐妙錦是朱元璋的臣子,叫朱元璋一聲太祖也就算了。
常小娥可是朱家的兒媳婦,還是長房長媳婦,也叫明太祖。朱元璋和明粉心都是拔涼拔涼的。
【常小娥,朱元璋是你老公公,你怎麼可以叫太祖?】
【還老公公呢?常小娥進了豌豆傳媒就是豌豆的女人了。】
明粉們又和其他粉絲撕起來了,豌豆是毫不在意:“好了,不要再愛意這些細節,因為巨大的海外貿易,引起東瀛小國的垂涎。
那些武士就坐著小船,來搶奪沿海的絲綢,這就是倭寇。
一開始還是小打小鬧,忽必烈遠征失敗之後,這些倭寇更加猖獗。
雖然明朝初年,吳禎曾經打敗過倭寇,甚至是追殺到琉球群島。可朱元璋骨子裡是個很傳統的人,因為擔心,重蹈忽必烈的覆轍,下令不得征討東瀛。
同時,大明剛建立,百廢待興,也沒有那麼多的商品能拿出去賣。所以,朱元璋時期,明朝,海外貿易很少。”
“朱棣稱帝的時候,這情況發生改變。一方面,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手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可以為海外貿易,提供物資基礎。
另一方面,朱棣是推翻了正統皇帝,篡位登基。他要急於證明自己,卻苦於沒有錢,只好發展海外貿易,維持戰爭的需要。
朱元璋、朱棣父子,能連續半個世紀征戰,還不崩盤,就是靠六次下下西洋,帶來的巨大利潤。”
【只可惜,後來把下西洋給停了。】
【下西洋觸犯了文臣的利益,他們當然要停下來了。】
“這也不能全怪這些文臣,鄭和下西洋,一開始是帶來不少銀子。可是,西洋不是美洲,不產金銀。
他們帶來的金銀有限,除此之外,還有些香料。中原不產香料,一開始是供不應求。
可是,隨著下西洋次數增多,這玩意已經飽和了。以至於,給官員發俸祿的時候,都要用胡椒香木折算。
這些玩意,又本能吃,賣也賣不出去。在這樣下去,明朝就真的要完了。
朱高熾即位後,停止下西洋和停止對外征戰,也無可厚非。
朱高煦、朱瞻基父子在位期間,度讓了一部分利益,所以文臣對他們父子的評價是相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