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塵埃落定(第2/2 頁)
唯有彼此的體溫和心跳相互交融,共同抵禦著外界的一切風雨。
重陽節始於先秦時期,源於天象崇拜,《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所以叫重陽,也叫重九。
發展到虞朝,已經有很多習俗,如登高、佩茱萸·簪菊花、吃重陽糕、射箭、放風箏、賞菊·飲菊花酒,還有吃螃蟹和親友相聚等。
前些年,陳明一家都沒有怎麼過過節日,主要是因為沒有條件。今時不同往日,再加上禍亂剛過,需要放鬆放鬆心情。因此,一家人也計劃了幾個專案。
三人先佩茱萸簪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佩戴茱萸以辟邪求吉,所以重陽節也被稱為“茱萸節”。這種風俗已經延續了近千年。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戴的。
禹州鳩山鎮有幾座小山,於是一家三口乘馬車前去攀登。金秋九月,天高氣爽,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故重陽節又被稱為“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陳明本以為兩歲的兒子恐怕走不了多久,就要被自己抱著前行。沒想到小傢伙牽著陳明的手邁過了不短的路程。反倒是雲錦缺乏鍛鍊,經常要求停下歇一歇。好在山的海拔不高,還是比較容易登頂的。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山上的風景優美,確實能改善人的心情。直到太陽西墜,人影散亂,一家人才隨著人群回去。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知縣遊而樂,而不知知縣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知縣也。知縣謂誰?許州陳明也。
天色已晚,回到家中,下人已備好了晚飯。值得一提的是,桌上的重陽糕作成九層,上面還作有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其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糕”與“高”字同音,有步步登高的意思。單是看著,就讓人覺得賞心悅目。
陳明以片糕搭於小兒頭額,祝曰“願兒百事俱高”。其後治酒剝蟹,佐以鹹鴨,配著糕點下肚,其味妙不可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