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敲國王竹槓,被追殺。(第2/3 頁)
“李愛卿有心了。此次你送來的典籍,對增進兩國瞭解大有裨益。朕看你治理朝鮮有方,又對大明忠心耿耿,實乃藩屬國君主之楷模。”
李芳遠連忙謝恩:“陛下過獎,朝鮮能有今日之安定,全賴陛下庇佑。罪臣定當繼續勤勉治國,不負陛下期望。”
此後,朱元璋與李芳遠相談甚歡,雙方就兩國的貿易往來、文化交流等事宜進行了深入探討。朱元璋還賞賜了李芳遠許多珍貴物品,李芳遠滿心歡喜地返回朝鮮。
經此一事,朝鮮與大明的關係不僅沒有惡化,反而更加緊密。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日益頻繁,
文化交流也愈發活躍。而朱元璋也從此次事件中吸取教訓,
不再因一時私慾而做出衝動之事,更加專注於大明的國計民生,致力於將大明治理得繁榮昌盛。
朱元璋帶著敲竹槓得來的財物和滿意的心情踏上了回大明的歸途。
然而,行至半途,突然遭遇了北元殘部的截殺。
一時間,喊殺聲震天,北元殘軍如狼似虎般從四面八方湧來。
朱元璋的護衛隊立刻嚴陣以待,與北元殘部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刀光劍影之中,鮮血染紅了大地。
朱元璋在護衛的拼死保護下,暫時未受到傷害,但形勢卻十分危急。
“陛下,北元殘部人數眾多,且來勢洶洶,我們得儘快想辦法突圍啊!”一名將領焦急地喊道。
朱元璋面色凝重,心中暗暗懊悔自己的大意,同時也對北元殘部的囂張感到憤怒。
他握緊了拳頭,大聲喊道:“眾將士聽令,今日我們務必殺出一條血路,絕不能讓這些北元殘部得逞!”
在朱元璋的鼓舞下,護衛隊士氣大振,紛紛奮勇殺敵。但北元殘部似乎早有準備,他們的攻勢一波接著一波,絲毫沒有減弱的跡象。
戰鬥持續了很久,雙方都傷亡慘重。
朱元璋的護衛隊雖然英勇,但畢竟人數有限,漸漸有些抵擋不住。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遠處突然傳來一陣馬蹄聲,原來是一支明軍援軍及時趕到。
援軍的加入讓局勢瞬間扭轉,北元殘部見勢不妙,開始紛紛撤退。朱元璋鬆了一口氣,但心中卻陷入了沉思。
回到營地後,朱元璋召集將領們商議此事。他面色嚴肅地說:“今日北元殘部竟敢公然截殺朕,實在是欺人太甚。這也讓朕意識到,江陵離邊境太遠,一旦邊境有事,朕很難及時做出反應。朕覺得,我們需要遷都,找一個更靠近邊境、更便於掌控局勢的地方。”
將領們聽後,紛紛點頭表示贊同。其中一位將領說道:“陛下所言極是,江陵雖好,但對於防禦北元來說,確實位置不佳。只是,遷都一事事關重大,還需慎重考慮啊。”
朱元璋微微點頭,說道:“朕自然明白,此事需從長計議。但我們不能再拖延下去,必須儘快做出決定。”
接下來的幾天,朱元璋一邊繼續趕路,一邊與將領們商討遷都的事宜。他們考慮了多個地方,如西安、開封、順天府等,但每個地方都有其利弊。
西安地處關中平原,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且歷史上曾是多個朝代的都城,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發達的經濟基礎。但西安距離江南地區較遠,漕運不便,一旦遷都,物資供應可能會成為問題。
開封位於中原地區,交通便利,經濟繁榮,是當時重要的商業中心。但開封地勢平坦,無險可守,且黃河水患頻繁,安全隱患較大。
順天府則處於北方邊境地區,靠近北元,遷都於此可以更直接地掌控北方局勢,加強對北元的防禦。
而且順天府地勢雄偉,有燕山山脈作為天然屏障,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但順天府在元朝末年遭受了戰爭的破壞,需要大規模的重建和修繕。
朱元璋決定先派人對這幾個地方進行詳細的考察和評估。他派出了幾支隊伍,分別前往西安、開封和順天府等地,收集當地的地理、經濟、人口等方面的資訊,並繪製詳細的地圖。
幾個月後,考察隊伍陸續返回。他們向朱元璋詳細彙報了各地的情況。
前往西安的隊伍彙報說:
“陛下,西安確實是一個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好地方。關中平原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足以支撐都城的物資需求。而且西安周邊的軍事防禦設施較為完備,經過修繕和加固後,可以有效地抵禦外敵入侵。只是,西安距離江南地區較遠,漕運不便,若要遷都於此,需大力發展漕運或開闢其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