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如來講法(第2/4 頁)
帶著對心經的深刻理解,唐僧踏上了新的弘法征程。他要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領悟,讓更多的人感受到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偉大,引領他們走向解脫的彼岸。
如來佛祖講完心經後,緊接著又為眾人講解金剛經妙法。唐僧坐在金蓮臺上,神情專注,如飢似渴地聆聽著佛祖的每一句真言。
大雄寶殿內,佛祖的聲音莊嚴而洪亮:“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唐僧的思緒隨著佛祖的開篇之語,緩緩沉浸到金剛經的深邃世界之中。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佛祖此番關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講解,讓唐僧內心掀起驚濤駭浪。他反思自己過往的修行,是否曾因著相而心生執念,是否在度化眾生時存有分別之心。
唐僧閉目沉思,努力讓自己的心在佛祖的智慧指引下,破除種種虛妄之相。
“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聽到此處,唐僧對佈施的理解有了全新的昇華。他明白,真正的佈施不應執著於外在的形式和回報,而應出於純粹的慈悲之心,不被色相、聲音、香氣、味道、觸感和法理所束縛。
這種不住相的佈施,所積累的功德才是無量無邊的。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祖對於如來非如來的闡釋,讓唐僧對佛的真諦有了更為深刻的領悟。他意識到,真正的如來並非外在的形象和表象,而是超越一切相的無上智慧和慈悲。
唐僧在心中默默告誡自己,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要透過現象看到佛法的本質。
三天的講解結束,唐僧彷彿經歷了一場心靈的洗禮。金剛經的智慧如同一把銳利的寶劍,斬斷了他內心深處殘存的無明和執著。
他起身向如來佛祖深深禮拜,感恩佛祖的慈悲開示。
回到道場,唐僧陷入了長時間的沉思和冥想,他要將金剛經的智慧融入自己的靈魂,以便更好地踐行佛法,普度眾生。
第八百七十六章:《以法為燈,照亮前路》
經過對金剛經的深入領悟,唐僧重新審視自己的弘法之路。他決定以金剛經的智慧為指引,以更加堅定無畏的勇氣和決心,面對未來的種種挑戰和困難。
“我將以法為燈,照亮眾生前行的道路,讓更多的人能領悟金剛經的妙義,脫離苦海,證得菩提。”唐僧在心中立下誓言,然後毅然踏上了新的征程。
如來佛祖在大雄寶殿上,開始為眾人闡述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的區別及異曲同工之處。唐僧坐在金蓮臺上,全神貫注,生怕錯過一字一句。
佛祖莊嚴說道:“小乘佛法,側重於個人的解脫與涅盤,透過持戒、禪定、智慧,使修行者脫離生死輪迴之苦。”
唐僧微微點頭,心中回想起自己曾經對小乘佛法的鑽研。
“小乘佛法強調個人的修行,以達到自身的解脫為目標。其修行方法注重對自身慾望的剋制,對內心煩惱的消除。”如來佛祖繼續講解。
唐僧思索著,小乘佛法的確讓修行者能夠專注於自身的心靈淨化,達到內心的平靜與安寧。
佛祖接著說:“然而,小乘佛法在度化眾生方面,相對較為侷限。”
“大乘佛法,則以普度眾生為己任,不僅追求自身的解脫,更發願救度一切眾生。”如來佛祖的聲音在殿內迴盪。
唐僧心中湧起一股敬佩之情,大乘佛法的宏大願力讓他深感震撼。
佛祖說道:“大乘佛法主張慈悲為懷,以無量的智慧和慈悲心,幫助眾生脫離苦海,共證菩提。”
“雖小乘與大乘有所不同,但亦有異曲同工之妙。”如來佛祖微笑著說道。
唐僧專注傾聽,佛祖解釋道:“二者皆以佛法的基本教義為基礎,如四諦、十二因緣等。皆注重修行者內心的覺悟與智慧的開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