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升堂(第1/2 頁)
“這公子倒是個好心腸的,可惜了……”
“是啊。這些外地人真是一個勁的往火坑裡跳。”
眾人對容頊年都覺得很是惋惜。
人群裡有一個卻覺得沒有那麼簡單,沉吟片刻道:“我倒是覺得這公子不凡,或許吃虧的不是他呢。”
他這番話得到了眾人的嫌棄。
這是不可能的事。
宣陽距離皇城太遠了,陛下根本顧及不到,來了這裡的官員就沒有長久的。整個宣陽都被司徒家掌控在手中,就是縣衙也是如此,一個外地來的公子如何能與之抗衡?
在他們看來就是蚍蜉撼大樹!
可笑!
“你們別不信啊!”男子被嘲諷也不生氣,反而繼續說:“咱們這裡距離邊關也不遠,邊關一直亂哄哄的。再加上幾年前的瘟疫鬧得人心惶惶的,哪有什麼外地人會來這裡?
就算來了也都是司徒家的什麼親戚。
這個時間點來的,說不定是咱們的新縣令呢!”
眾人眼神紛紛一亮,但很快又暗了下去。
“是新縣令又怎麼樣?看著年紀也不大點,剛來就和司徒家對上了,還是司徒二公子,那是個混不吝的主,落他手裡能有了好?
恐怕也是和之前的幾位縣令一樣,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說話的人說到這裡做了一個歪頭吐舌頭的動作,其中含義在場的都懂。
他們這裡的縣令換了好幾個,可是大多不超過三個月就會各種暴斃。最長的一位縣令就是新縣令之前的方孟謙方縣令,在這裡待了兩年多。
方縣令是個挺不錯的好官,只是可惜,最終卻染上病疾死了,否則他們或許也會好過一些。
也不知道這位新縣令能夠支撐多久,看著年紀不大,而且一來就得罪了司徒家。
“我覺得這位縣令或許不同,我啊先去湊湊熱鬧,看看情況。”開始說話的男子說完就朝著縣衙而去。
在場的人紛紛左顧右盼,最終有的選擇回去做自己的事,而少部分膽子比較大的決定去看看熱鬧。
不管結果如何也能讓他們做個心理準備不是。
反正看個熱鬧而已,總不能少塊肉。
—
宣陽縣衙
宣陽縣的縣衙還算平平常常,和現代旅遊區裡的觀賞景點以及古裝劇拍攝場地的建築沒什麼區別。
門口有木製柵欄圍了一個圈,門口左右兩邊放了座石獅子鎮守。
縣衙分為三個門,分別是大門、儀門和宅門!
大門在最中間位置,門為硃紅色的大木門,上面有一排排門釘,共五路五排25枚。位於大門上方的黑漆匾額,上書“宣陽縣署”四個字。
匾額下方楹聯“天聽民聽天視民視,人溺己溺人飢己飢”(這句採用清代葉縣知縣歐陽霖所寫,釋意為:身為官員,一言一行都在上天與百姓的耳聞目睹之中。)
縣衙旁的第二道側門為儀門。
取自“有儀可象”之意,意在提醒經常出入的知縣要為人民做表率,嚴於律己。
儀門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小型建築,東側為“蕭曹廟”,裡面供奉的是西漢的名相“蕭何”和“曹參”。西側與之相對應的建築是“土地祠”,裡面供奉的是一方土地神,廟前設剝皮場,若遇貪官汙吏,即將其皮剝下,填充麥草,置於大堂上,用實物對官員進行廉政教化。
所以土地祠又成了嚴肅法紀的代名詞,被人們稱為“剝皮廟”或“皮場廟”。
東西兩側一正一反的典型教化,時刻提醒官員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大堂之後便是宅門。
宅門東西兩側有小型門房,古時由門卒俗稱“門子”看管。
這些門子往往是知縣親近的人來擔任,也是官與民之間的唯一溝通橋樑。有些門子利慾薰心,借職務之便勒索來人錢財,謀取私利,這便是古時“走門子”“走後門”的由來。
宅門上方楹聯“受半文,不值半文,莫謂世無知者。做一事,須精一事,庶幾心乃安然”。意思是:拿人錢財的同時就把自己的人格出賣了,不要以為別人不知,在工作中只有兢兢業業、一絲不苟才能無愧於自己的良心。
“大門、儀門、宅門”這三道有形的門承載著“與民共情、受民監督、造福於民”的為官准則,引領歷代官員的堅定走進“廉潔自律”“勤政務實”“克己奉公”的無形之門。
縣衙大門緊閉,只有側邊的儀門是開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