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譙周帶頭,拒絕宗預(第1/2 頁)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
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
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
劉諶真正要達到的,就是這個目的。
劉禪是個軟面窩窩似的老好人, 他可以是好朋友,好兄弟,好父親,但絕對不是一個好君主。
往往一個官職,會安排很多人同時擔任,而這些擁有共同官職的人,又各自有各自別的職務。
有些是臨時的,有些則是一些恩賞。
但問題是無論是臨時的,還是恩賞的,都是需要領俸祿的。
那些臨時的官職,事情過後,劉禪往往也不會把他們的臨時官職收回來。
於是就形成了一部分人身上的官職越加越多的現象。
比如已經故去的蔣顯和眼前的譙周,身上就同樣擔任著太僕的職務。
侍中更是達到了五六人之多。
所以大漢看起來有四萬人的官員隊伍,但是實際上俸祿發放,早就已經超過十萬人了。
如果這些人都強的像諸葛亮一樣,劉諶也就不說什麼了,但往往這些人都是因為祖輩的蒙蔭,才做到今天的位置。
別說是這些多加的官職了,就連他們的本職,他們都不一定能夠做好。
這些個人身上多出來的重複的官職,才是劉諶真正想要精簡的物件。
真要是直接把一部分官員給罷免了,根本不用曹魏來攻,季漢自己就從內部崩潰了。
譙周不愧是自己挑選出來的司空,這件事自己壓根就沒有跟他提前交流,他都能主動提出來,果然盛名之下無虛士。
劉諶之所以沒有提前告訴譙周,就是為了把這出戏演的像一點,哪怕譙周配合不了自己也不怕。
劉諶還有很多方法把這個由頭給拎出來。
不過既然譙周這麼配合自己,劉諶當然樂見其成。
“譙卿說的有道理。”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想要以一人之力做多件事,往往會落個吃力不討好的結局。”
“不僅浪費時間,還白白的錯過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
“最後就是事也沒有做成,還落下了個壞名聲。”
“諸位都是先帝挑選的大才,朕怎麼忍心讓你們落下壞名聲。”
“同時也傷了先帝選拔賢能的美名!”
譙周聽到劉諶的話,只感到一陣頭大,自己怎麼沒看出來他居然這麼的又當又立?!
“陛下,臣已年邁,先帝在時,臣已經覺得精力不濟,往往一件事做下來,會出很多差錯。”
“曾多次向先帝請辭,奈何都被先帝拒絕。”
“如今臣也是越發的昏聵,自覺不能擔任更多的職務,所以願意辭去侍中及中散大夫之位,請陛下恩准!”
劉諶悄悄的給了譙周一個讚許的眼神,到底是老狐狸,知道什麼事自己要做的。”
劉諶搖了搖頭說道:
“譙卿為國之重臣,朝廷還有很多需要你的地方,你肩膀上的擔子還不能卸下,朕還指望你幫朕治理國家呢!”
宗預在一旁看的一陣臉黑,一個主管官員的司空幫你治理國家,陛下您也太看得起譙司空了。
譙周聞言趕緊說道:
“陛下,臣確實是覺得精力大不如前,若是因此耽擱了朝廷大事,臣真是百死莫贖!”
劉諶故作遺憾的說道:
“譙大夫乃我朝元老,曾經侍奉昭烈皇帝和先帝,如今又侍奉朕,這些年勞苦功高。”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國有多老,國之瑰寶。”
“朕又怎麼忍心讓你這樣的國家瑰寶再過操勞呢?”
“既然你執意請辭,那朕也只好勉為其難了。”
譙周聞言,這才長出一口氣:
“臣多謝陛下體諒!”
有了譙周領頭,其餘人也紛紛站出來,辭去自己多餘的職務,只保留了自己原有的職務在身上。
在滿朝文武的喧譁聲中,宗預 也站出來向劉諶提出,要辭去身上的鎮軍大將軍以及兗州刺史的職務。
不過卻被劉諶給嚴詞拒絕了。
一開始宗預還以為這是劉諶在跟自己拉扯。
畢竟自己現在身為大漢太尉,和譙周一樣位列三公。
實在是沒必要再擔任這麼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