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弄巧成拙(第2/2 頁)
置信,
\"當初鄭國的計劃是要讓秦國耗費國力,現在怎麼反倒成了利國利民的大工程?\"
\"啟稟大王,\"一位大臣說道,
\"根據探子回報,不僅工程進展順利,沿渠的百姓生活也得到了極大改善。許多荒地變成了良田,百姓們都說秦王聖明。\"
韓王臉色鐵青:\"這鄭國,究竟在搞什麼?\"
\"臣聽說,\"左相張開嘆息道,
\"鄭國不但舉家遷往秦國,還在秦國建立了水利學堂,培養了大批人才。\"
\"更可怕的是,\"另一位大臣補充道,
\"秦國採用了一種新的治理方式。他們發動百姓參與工程,不僅給予工錢,還教授技術。百姓們都說從未見過如此為民著想的君王。\"
殿中一片寂靜。
所有人都意識到,這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水利工程的問題了。
\"諸位愛卿,\"韓王沉聲道,\"對此有何看法?\"
馮周站了出來:\"依臣之見,秦國此舉高明之處在於收買民心。他們不是在修一條水渠,是在凝聚民心啊!\"
\"正是此理。\"張開接話道,
\"聽說那些參與工程的百姓,不僅學到了技術,生活也得到了改善。現在人人都說秦國好。\"
\"那我們該當如何應對?\"韓王焦急地問。
大臣們面面相覷,一時無言。
秦國的這種治國方式,確實超出了他們的想象。
就在這時,一個年輕的官員提出建議:
\"我們何不派人去秦國考察?看看他們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此言有理。\"張開說,\"與其在這裡猜測,不如親眼看看。\"
於是,韓國打著商賈的幌子前往秦國。
一個月後,考察團帶著詳細的報告回來了。
\"大王,\"考察團負責人稟報道,
\"秦國的變化遠超我們想象。那條水渠不僅工程浩大,更重要的是帶動了整個地區的發展。\"
\"具體說說。\"韓王追問。
\"首先是農業生產。有了穩定的水源,大片荒地變成了良田。百姓們不僅種糧食,還種起了經濟作物。\"
\"其次是百姓生活。參與工程的人家都住進了新房子,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而且他們都學到了技術,有了謀生的本領。\"
\"最重要的是民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