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冥王星的仙氣飄飄(第7/7 頁)
點:要求行星自身尺寸足夠大,且與母恆星距離不能過近,否則會被恆星光芒掩蓋。同時,需要藉助日冕儀等裝置來遮擋恆星光線,對望遠鏡的效能和精度要求極高。
凌星法
- 原理:當行星從恆星前方經過時,會遮擋恆星光線,導致恆星亮度略微下降,透過監測恆星亮度變化來發現行星。
- 操作難點:只有行星軌道與觀測者視線對齊時才能觀測到,且檢測的虛假率較高。
徑向速度法
- 原理:行星圍繞母恆星執行時,會給恆星一個牽引力,導致恆星相對於地球前後位移,使恆星發出的光產生紅移和藍移,由此可推匯出恆星的徑向速度,進而推測出行星的質量、週期等資訊。
- 操作難點:這種方法只能估計行星的最小質量,且對於軌道和地球視向垂直的行星很難探測。
哈勃望遠鏡在觀測系外行星方面取得了諸多重要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大氣成分探測
- 首次發現二氧化碳:2008年,哈勃望遠鏡首次在一顆“熱木星”的大氣層中檢測到二氧化碳的存在。
- 探測到多種氣體:在一些系外行星的大氣中探測到了可能的生命跡象,如氧氣、臭氧和甲烷等氣體;還在hdb中探測到了鈉和水的特徵;對tRAppISt-1系統宜居帶中的地球大小行星進行光譜調查,發現至少內部的五顆行星似乎不包含類似於海王星等氣態行星的富氫大氣層,可能富含二氧化碳、甲烷和氧氣等較重的氣體。
行星特徵與環境研究
- 觀測行星大氣變化:透過長期觀測,發現一些系外行星的大氣中存在著複雜的氣象現象,如風暴、雲帶等,並且這些現象會隨時間發生變化。
- 確定行星軌道引數:透過對系外行星的長期觀測和資料分析,能夠確定行星的軌道週期、軌道半徑、偏心率等引數,幫助天文學家更好地瞭解行星的形成和演化過程。
- 研究行星形成機制:透過對不同型別系外行星的觀測和分析,為行星形成的理論模型提供了重要的觀測依據,幫助天文學家更好地理解行星在恆星周圍的形成和演化過程。
對太陽系外行星系統的認識
- 發現多行星系統:幫助天文學家發現了許多包含多顆行星的太陽系外行星系統,如tRAppISt-1系統等,這些發現改變了我們對行星系統形成和演化的認識。
- 探索行星分佈規律:透過對大量系外行星的觀測和統計分析,天文學家發現系外行星的分佈與恆星的型別、質量、金屬丰度等因素有關,為研究行星系統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線索。
哈勃望遠鏡發現的系外行星中,距離地球最近的是Ltt1445ac,它位於距離地球22.5光年外的波江座方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