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又出新產品(第2/2 頁)
了穀氨酸鈉的晶體,並發現這種鈉鹽就有高濃度的鮮味;一九零九年日本開始生產以穀氨酸鈉為主要成分的“味之素”並出售,這才有了後世的味精。
味精的生產主要有化學合成法、水解法與發酵法三種。化學合成法現階段不易實現,而且合成法副產品不易完全分離。水解法的大概需要四十噸的糧食才能出一噸味精,成本比較高。只有發酵法是比較適合現階段要求的,張志明自己已經實驗了幾天,效果不錯。發酵法就是用糧食發酵,澱粉在酸性條件下會水解為葡萄糖,再加入能產生穀氨酸的菌群,細菌會把營養物質發酵成穀氨酸,最後在穀氨酸中加入口鹼(又稱純鹼,屬於礦物,自古以來一直在用)生成穀氨酸鈉,就是味精。
雞精是味精的升級版,它不僅保留了味精的鮮味,還增添了更多的風味和營養價值。雞精是透過將核苷酸鹽、食鹽、香辛料等多種成分與味精融合而製成的。這些成分的組合使得雞精具有獨特的味道和香氣。
雞精的製作過程相對複雜。首先,需要準備新鮮的雞肉(或其他動物肉類)和骨頭,並將其洗淨。然後,將肉和骨頭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和食鹽,煮至熟透。接下來,將煮熟的肉和骨頭撈出,晾乾並切成小塊。接著,使用器械將肉和骨頭攪碎研磨成細粉末狀。此時,可以根據個人口味加入一些辛香料來增添香氣。
完成上述步驟後,將粉末與水、味精以及其他食用香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勻。這個過程需要仔細攪拌,確保各種成分充分融合。最後,將混合物放入乾燥裝置中,去除多餘的水分,使其成為乾燥的顆粒狀雞精。
雞精作為一種調味料,廣泛應用於烹飪中。它可以提升菜餚的鮮味和口感,使食物更加美味可口。無論是炒菜、煮湯還是調味醬料,雞精都能發揮出其獨特的作用。此外,雞精也被認為比味精更健康,因為它含有更多的營養成分。
肥皂的生產就更簡單,在化學上來說就是皂化反應,其實就是油脂和火鹼(或純鹼)反應後生成的物質。其實肥皂的雛形在我國宋代就有了,當時被稱為“胰子”,主要原料是豬的胰臟,將其和板油、鹼搗一搗,曬乾後就製成了。張志明要做的是改進它,讓皂化反應更充分,去汙能力更強,再在其中加入香料使其芬芳好聞。
經過張老師的不斷實驗,幾種新產品的生產方法、流程已經完全摸清了並形成了書面的指導。跟著張志明叫來狗子和大弟分別,把精鹽和味精交給狗子來負責,雞精和肥皂交給大弟負責。大弟負責管理的臘肉、菌乾的作坊,有大量的油脂、肉類骨頭等原料,所以他負責雞精和肥皂的生產更合理;而狗子管理海邊作坊生產食鹽和味精更方便。
張志明再一次向他們二人詳細地講解了流水線分工作業和保密的重要性。他強調說:“你們要明白,除了你們倆之外,其他任何人都不能瞭解到任何產品完整的生產流程,而只能夠知曉他們各自所負責的那個分工環節。”狗子和大弟聽後,立刻表示明白保密的重要性,並請老大放心。
狗子和大弟對這個任務充滿信心,於是立即開始著手準備試產工作。他們將所有的細節都考慮周全,確保每一步驟都能順利進行。經過一番努力,試產終於完成了。隨後,他們將試產出來的樣品送到了張志明手中,請他進行檢驗。
張志明仔細地檢查了這些樣品,最終得出結論:它們完全符合要求!這意味著試產成功了,可以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生產了。聽到這個訊息,狗子和大弟都感到非常興奮。接下來,他們便開始籌備大規模生產所需的一切資源,以確保生產效率和質量得到保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