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水滴石穿(第1/1 頁)
“水滴石穿”這個成語,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源自東漢時期班固所著的《漢書·枚乘傳》。在這部歷史巨著中,班固以“泰山之管穿石,單極之綆斷幹。水非石之鑽,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這樣一句富含哲理的話語,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水滴雖小,卻能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不斷滴落下,最終穿透堅硬石頭的壯觀景象。這句古語,不僅是對自然界一種奇妙現象的描繪,更是對人生哲理的深刻闡述。
時光流轉至宋朝,這段哲理在一位名叫張乖崖的崇陽縣令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張乖崖初到崇陽,便發現此地盜竊之風盛行,連縣衙的錢庫也未能倖免,頻繁發生失竊事件。面對如此頹風,張乖崖下定決心,要藉機嚴懲這股不正之風,以正視聽。
一日,陽光斜灑在崇陽縣衙的青磚黛瓦之上,張乖崖身著官服,神色肅穆,在衙門周邊進行著例行的巡視。他的目光如炬,洞察著每一個細微的動靜。突然,一名管理錢庫的小吏匆匆從錢庫中走出,神色慌張,腳步急促,彷彿心中有鬼。這一異常舉動立刻引起了張乖崖的警覺。
他心生疑慮,眉頭緊鎖,目光緊盯著那名庫吏的背影。為了查明真相,張乖崖迅速做出決定,命令身邊的隨從對這名庫吏進行仔細的搜查。隨從們領命後,迅速上前,將庫吏團團圍住,開始對其身上進行細緻的搜查。
搜查的結果令人震驚不已。在庫吏的頭巾中,竟然搜出了一枚閃閃發光的銅錢。這枚銅錢雖然微不足道,但在張乖崖眼中,卻如同一塊沉重的巨石,壓在他的心頭。他深知,這不僅僅是一枚銅錢的問題,而是關乎到整個縣衙的紀律和風氣。
張乖崖隨即將庫吏押回大堂,表情嚴肅地坐在審訊臺上,開始對這名庫吏進行嚴加審訊。他詢問庫吏究竟偷了多少錢財,是否還有其他同夥。然而,庫吏卻矢口否認,態度囂張至極。他瞪大眼睛,看著張乖崖,嘴角掛著一絲不屑的笑容,說道:“偷了一枚銅錢有何大不了,你竟敢如此拷打我?你最多也就打打我罷了,難不成還能殺了我?”
面對庫吏如此囂張的氣焰,張乖崖心中的怒火如同熊熊燃燒的烈火,瞬間被點燃。他深知,如果此時不加以制止,這種小錯必將釀成大禍,甚至可能引發整個縣衙的腐敗和混亂。於是,他毅然提起硃筆,宣判道:“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這句話寓意深遠,充滿了哲理。它意味著,如果一天偷一文錢,那麼一千天就是一千文錢;繩子雖然柔軟,但長時間不斷地鋸割,也能將木頭鋸斷;水滴雖然微小,但持之以恆地滴落,也能將堅硬的石頭穿透。張乖崖以此警示世人,即便是最微不足道的錯誤或力量,如果不加以制止或任其積累,終將產生無法估量的影響和後果。
他的聲音鏗鏘有力,迴盪在大堂之中,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深感震撼。庫吏聽後,臉色驟變,囂張的氣焰瞬間熄滅。他意識到,自己犯下的錯誤雖然看似微小,但已經觸犯了法律的底線,必須接受應有的懲罰。
宣判之後,張乖崖果斷命令衙役將庫吏押往刑場,執行斬首示眾的嚴厲懲罰。這一舉措產生了極大的震懾效果,從此之後,崇陽縣的盜竊之風得到了有效遏制,社會風氣也煥然一新。張乖崖以“水滴石穿”的哲理為武器,成功扭轉了當地的社會風氣,為後人留下了一段傳頌千古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