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交給我,我去磨墨!(第2/3 頁)
是古老東方文化的傳播。
所以我才會毫不猶豫地說這對全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它同樣栩栩如生地呈現了,我國的人民對於絲綢之路的高度敬仰。”
“令人敬佩,實在敬佩!”
“小夥子採用的鑑定技術,確實是前所未聞。”
“的確,讓我們開闊了不少眼界。”
“哈哈,楊兄弟真是了不起啊!”
大家都不停地讚賞他。
楊建設對此鎏金蠶的解析,讓在場的人都深感信服。
環顧四周,楊建設(又名:王李好)接著說:“這只是從歷史文化角度解讀此為鎏金蠶的情況,僅僅依據這一點判定它是漢朝遺物,顯然無法站住腳。”
“鎏金技藝始見於西周時期,在春秋戰國時達到了高水準。
自然,依據絲綢之路的興起時間推測,鎏金蠶應該產生於秦朝之後。”
“至漢朝,鎏金技巧更加精湛,形成了顯著特色,即鎏金膜極其細膩均勻,緊貼於原器件表面,加之採用的是漢代著名技法——熔鍊鍍金法,因此我斷定此乃漢朝時期的物品。”
“另一個佐證是,此物出自陝西省內,很有可能來源於古時長安遺址,長安是西漢皇城,由此推論此物製造時間大約在公元前三世紀中期到公元1世紀早期這段時間。”
聽完楊建設一番闡述,在場眾人一時寂靜無言.
不可置疑。
楊建設做出的專業評估結論,令全場人士心服口服。
他結合歷史文化背景、製作工藝、出土地點三大視角全面考察了這件鎏金蠶,這樣的綜合評價方法,即使是老練豐富的豐年先生也難以想出。
“妙極!妙極!不愧是鑑別英才。”
“小夥子的鑑別功夫,真如老於所說,讓人由衷欽佩。
您雖年輕,卻擁有深厚的學問,實在令我們感到羞愧。”
“誠然,當代鑑寶界的翹楚,非楊兄弟莫屬。”
幾位老前輩齊聲讚歎。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蘇小雨滿臉驚異。
自他們初次相見至今,眼前這位和她同歲的青年已多次帶給蘇小雨震撼。
他的才能範圍廣闊得驚人。
設計圖紙。
改造重型裝置。
歌唱。
書寫藝術。
繪畫創作。
文物識別。
每一個方面如果單獨拿來說,都能讓人驚歎不已;更為驚人的是,無論在哪個領域能力上,他已經達成了頂峰,這樣的表現已經超出了普通人的界限。
作為577日誌報記者的同時亦是在新一代畫家中享有一定名聲的蘇小雨,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物,但她發現自己與楊建設相比時,仍然會感到自慚形穢。
鎏金蠶的實際主人滿心歡喜地說:“看來,今天真是賺大了,呵呵。”
“的確如此,真是喜事一樁啊!”
眾人附和著祝福。
“可恭賀了。”
蘇小雨好奇發問:“楊建設同志,這種藝術品的收藏價值究竟有多大?”
沉思片刻後,楊建設微笑著說:“若說很大也不是,若論不高也有其獨到之處。”
鎏金蠶的實際持有人不解地追問:“這是什麼意思?”
楊建設答道:“絲綢之路已消逝在歷史深處,那個時代的輝煌也隨歲月漸漸褪色,轉變成了一段文化和歷史的記憶。
所以對於那些喜愛並珍視絲綢之路文化和歷史的人來說,它可以是一件有價值的收藏品。”
“這…”
聽了這話,鎏金蠶的所有者似乎有些失落。
楊建設說得沒錯,絲綢之路早已成為過往雲煙,後人對此恐怕很難有什麼深刻的懷舊情結,所以從整體上看,這件文物的收藏價值並不算高。
當然,
人們並不知道,他說這番話也是有所考量。
他比誰都知道得更透徹,
未來某日,當絲綢之路再次復甦之時,這一枚小小的鎏金蠶,竟然被重新認定為國寶級文物。
只有那一刻,才真正賦予其不可估量的價值。
楊建設有意識地降低了鎏金蠶在他人眼中的重要性,實則心裡盤算著想要入手。
於是,他謹慎問道:“這位前輩,當年您獲得劉金蟬的時候,花費了多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