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禮儀(第1/2 頁)
除龍鳳外,轎身的門窗、簷角等部位還佈滿了細膩的浮雕與鏤空雕刻,如歷史典故、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場景,以及梅蘭竹菊等花卉圖案,線條流暢自然,造型生動傳神。
陳鳳儀作為中宮皇后,她所乘坐花轎的頂部亭子頂為明黃色,在陽光下閃耀著至高無上的光芒,彰顯其獨一無二的尊貴身份。而張嫣和沈如嫣作為東西宮皇后,她們花轎的頂部亭子頂為紫色,象徵著她們僅次於中宮皇后的尊崇地位。每頂花轎重量超一噸,需32名身著繡有金色花紋紅色錦服的轎伕合力抬起。
黃巧兒、布木布泰與馬思瑤三位貴妃乘坐的花轎,選用海南黃花梨打造。海南黃花梨質地溫潤,紋理獨特優美,散發著淡雅的自然香氣。裝飾雖不及皇后花轎那般奢華,但也大量運用了金銀與寶石點綴。轎身雕刻著寓意美好的纏枝蓮、瑞獸等圖案,工藝精湛,線條流暢。這些花轎重量達半噸多,由16名轎伕抬行。
在古代,有“千工床,萬工轎,十里紅妝”的民俗,過去常說“萬工”是誇張表述,然而此次打造的皇后花轎,每頂工時超三萬,貴妃花轎每頂也達一萬多工時,實實在在擔得起“萬工轎”之名,足見其工程之浩大、工藝之複雜精緻。
林振興認為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完婚之後,這六頂花轎,以及後續陸續製作的八臺花轎和四臺花轎,都將被收藏進專門設立的花轎博物館。尤其是這六頂花轎,更是會成為鎮館之寶。博物館建成後,百姓們可前來參觀,藉此瞭解並傳承民間婚嫁習俗,讓這些珍貴的文化記憶得以延續和宣揚。考慮到對花轎的保護,還要特意命人用玻璃房將花轎隔離開來,以此隔絕空氣中的塵埃以及溼潤水汽,確保花轎能得到更好的儲存,當下一代皇帝舉行婚禮時,依然能將它們取出使用
。如此耗費巨大人力物力打造的花轎,不僅是皇家的珍寶,更是民間文化的瑰寶,只要悉心呵護,便能傳承數百年,毫無問題。
為了防止民間婚禮出現攀比之風,朝廷特此下令,嚴禁民間擅自制造萬工轎,官員更是連千工轎和百工轎都不準私自打造。民間婚嫁如需花轎,只能從官方打造或由有錢商人聯合打造的轎子中租賃使用,這些租賃的轎子統一命名為“貴妃轎”。為了顯示皇后的尊貴性,皇后所乘坐的鳳轎,民間一律禁止使用。而真正的貴妃轎,也就是尺寸稍小但同樣工藝繁雜的萬工轎,民間若想使用,必須事先申請,只有那些為國家、為社會立過功勞的人,才有可能獲批使用,將其作為一種榮耀的獎賞,以此來引導社會風氣,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
新娘們在喜娘的攙扶下,蓮步輕移,緩緩踏入花轎。5000禁衛軍負責開道,迎親隊伍浩浩蕩蕩地啟程了,鞭炮聲震耳欲聾,鑼鼓聲歡快激昂,歡呼聲此起彼伏,交織成一曲歡樂的樂章。百姓們夾道圍觀,人山人海,都被這盛大的場面所震撼。有人踮起腳尖,想要一睹新娘的風采;有人激動地揮舞著手中的鮮花和綵帶,為新人送上最真摯的祝福;還有人紛紛拿出自己的珍藏,記錄下這一難忘的時刻。孩子們在人群中穿梭,嬉笑打鬧,為這場婚禮增添了幾分歡樂的氛圍。
隊伍行至太湖邊,花轎被穩穩地抬上六艘護衛艦。船隊緩緩遊湖,陽光灑在湖面上,波光粼粼,與戰船、花轎相映成趣。湖面上,綵船環繞,船上的樂師們演奏著歡快的樂曲,絲竹之聲悠揚動聽,彷彿在為這對新人奏響幸福的樂章。岸邊的百姓們紛紛駐足觀看,他們被這壯觀而又浪漫的場景所吸引,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一些文人墨客當場吟詩作畫,用筆墨記錄下這美好的瞬間。
當迎親隊伍抵達西山莊園,新娘下轎踏入大門前一刻,禮炮聲轟然響起。陳鳳儀、張嫣、沈如嫣三位皇后,每人下轎時鳴放64響禮炮,彰顯皇后的尊貴。禮炮聲震耳欲聾,每一聲都彷彿在向天地宣告著皇后的威嚴與榮耀。黃巧兒、布木布泰與馬思瑤三位新娘下轎時鳴放48響禮炮,雖然響數稍少,但同樣充滿了喜慶與祝福的氛圍。禮炮的轟鳴聲在山谷間迴盪,久久不息,為這場婚禮增添了莊重而神聖的氣息。
在新王朝禮炮規制裡,皇帝登基用九九八十一響,寓意陽數之極,彰顯皇權至高無上。每當皇帝登基或其他重大禮儀的重大時刻,八十一響禮炮齊鳴,那震撼人心的聲音彷彿能穿透雲霄,向天下昭示著新皇的登基,象徵著皇權的威嚴與不可侵犯。冊封親王用七九六十三響,公爵六九五十四響,侯爵五九四十五響,伯爵四九三十六響,子爵十八響。每一個爵位對應的禮炮響數,都有著嚴格的規定,體現了新王朝森嚴的等級制度。這些禮炮規制,不僅是一種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