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安排(第1/4 頁)
察哈爾雖頻繁征戰,然其本部未動,仍能在大力壓迫東翼喀喇沁的同時,回頭繼續打壓束不的等部。
東部韃虜步步緊逼,雖然號稱要同蒙古結盟,實際上是想做蒙古的新主。
南邊有大明的長城阻隔,難以越過。
朵顏三十六家,就被察哈爾、韃虜和大明一同擠著,北邊雖然沒有勢力,但極為苦寒,去了人畜難活,故局面極為危急,堪稱無路可去。
偏偏混戰多年,本就是因著力量衰弱而被喀喇沁兼併的朵顏三十六家,根本無力扭轉,唯一的出路便是選一方投靠依附。
同察哈爾,三十六家有深仇大恨,何況林丹汗此人極為刻薄,為了自己統一大蒙古的志向,連素來對其忠心的部落都毫不留情,他們自然不可能選擇對方。
如此一來,三十六家便需要在韃虜和大明之見“二選一”了。
但束不的此前也說過,三十六家名義上一夥的,實際上各自為政,是個極為鬆散的聯盟。
靠近韃虜的,位於東北地區的部落自然投了韃虜。
畢竟地域接壤,風俗相近,而且黃臺吉上位後,對他們頻繁拉攏,聯姻封賞,無所不用其極,為何不投?
而束不的等部則是位於南邊,在韃虜西進之初,與之也結過愁怨,追溯上去,還能稱之為“世仇”。
所以束不的並沒有因為黃臺吉的拉攏,選擇握手言和。
雖然剛剛跟著韃虜一塊夾擊了察哈爾派來的人,可實際上束不的的主要目的還是在於借力去打察哈爾這個最大的仇人,打完以後就跟韃虜這個第二仇人分開,帶人返回了生活的薊北喜峰口一帶。
但又如東北其他家所言,不投韃虜,難道投大明?
對大明的政治傳統,
大明朝自己的武將文官心裡有數,就住在長城之外,經常與之爆發衝突的蒙古人也心裡有數!
文官目下無塵,武將龜縮守城,蒙古一去,死幾個人,他們就能歡呼為“大勝”了,更多時候,就是用錢敷衍。
而要不是大明朝撒錢的行為,察哈爾也不至於到處挑事,攻擊其他部落,起碼會降低一下力度。
可誰讓林丹汗愛財呢?
為了獲得更多的撫賞,他在拿了察哈爾的額度後,還要去搶其他部落的額度。
所以對崇尚強者的蒙古諸部來說,大明是個好地方,但是一來,大明朝的長城就是用來阻隔他們的,不可能放蒙古人進去,所以即便投靠了,蒙古諸部還得待在關外放牧,留在韃虜和察哈爾的夾擊之中。
二來,大明只撒錢而無戰力,不能干預到草原戰況,如何能當好一個老大哥?
可韃虜同大明對比起來,要是投了韃虜,且不說世仇問題,該如何面對先祖,也不論仍舊無法解決兩面包夾之勢的問題,就說明朝斷了撫賞怎麼辦?
本來這幾年天災就多,韃虜那邊放緩進攻就是因為內部受災嚴重,草原又怎麼會好過?
投靠錯了人,大不了以後被坑死。
但要是吃不上飯了,過兩天人就成鬼了。
束不的等部便在這樣的心態下糾結不斷,還要為了天災餓死人而發愁。
被勇衛營打了一頓,雖然看起來受罪了,但看到大明朝竟然真的可以雄起,束不的反而心中鬆了口氣。
他不管其他部落,
反正他本部是靠著喜峰口的,就貼著長城住。
只要明朝能用這兩千人在關外不遠處巡守,他的部落就會很安全。
而按照明朝的規矩,只要稱臣依附,就有錢拿。
察哈爾和韃虜包夾就包夾唄,反正束部之外圍還有其他部落。
他背靠長城,東臨關寧,本部人口還不足一萬,地盤佔得不多,再怎麼包夾,也受不到太大的力。
唯一的問題,
就在於明朝的態度究竟如何?
是突然腦袋一抽,派精兵來草原逛一逛,還是打算長期如此?
高忠記錄的詳細,把束不的心中的顧慮都告知了天子。
朱由檢由此也對招撫關外蒙古諸部之事有了略微偏向,不再遊移。
但這並不妨礙他把這件事拿出來,繼續和人商議。
對大明而言,招撫一個草原部落不難,只要錢掏的足夠爽快,蒙古人也樂意山呼萬歲,配合一下天朝體面。
對朱由檢來說,這是大明朝重振武備,再度威壓四方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吃飯是要一口一口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