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東周列國那些事兒 > 第55章 結草銜環的典故

第55章 結草銜環的典故(第2/5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琅琊稱帝原始社會之大秦帝國我在異界做神棍斯萊特林的不要命小姐火影:我博人倒反天罡重生水滸之縱橫天下港綜:我靚坤頭馬,苟在洪興搞錢汴京酒樓大掌櫃四合院:我能反彈算計,禽獸慌了佔系統便宜系統從鬥羅開始東周列國那些事兒水滸:我帶著梁山好漢以德斧人我在大乾考科舉朕就是中興之主陰謀天下秦二世重生:黃天當立,大漢赴死兩界當倒爺,皇帝找我借錢打仗饑荒年,我投餵的居然是傲嬌女帝!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名柯:穿成毛利蘭的我拒絕等待

我沒殺你,放你回國了,現在你又自己送上門來,還有什麼話說?”解揚說:“晉、楚是仇敵,我被抓被殺都很正常,沒什麼好說的。”

莊王搜出他身上的文書,看完後說:“宋國城破就在眼前了,你要是能把文書裡的話反著說,就說你國內有事,‘著急也救不了你們,怕耽誤你們的事,特地派我來口頭傳達’。這樣的話,宋國人就絕望了,肯定會投降,也省得兩國百姓互相殘殺。事成之後,我封你當縣公,留在楚國當官。”解揚低著頭不說話,莊王說:“不答應,我就殺了你。”解揚本來不想答應,可又怕自己死在楚軍手裡,沒人給晉君送信,就假裝答應說:“好。”莊王把解揚帶到樓車上,讓人在旁邊催他。解揚就對著宋國人喊:“我是晉國使臣解揚,被楚軍抓住了,他們讓我騙你們投降,你們千萬別上當。我主公親自帶著大軍來救,很快就到了。”

莊王聽了,讓人趕緊把他拉下樓車,罵他:“你答應了我,又反悔,是你自己不講信用,不是我的錯。”命令左右把他殺了。解揚一點也不怕,慢慢地說:“我沒不講信用。我要是對楚國有信用,就肯定對晉國失信了;要是楚國有個臣子背叛主人的話,去拿外國的好處,您覺得他講信用嗎?我願意被殺,來證明楚國的信用是對外人講的,不是對自己人講的。”莊王感嘆說:“‘忠臣不怕死’,說的就是你啊。”就放他回去了。

宋國華元因為解揚的話,守城守得更堅定了。公子側讓士兵在城外堆土堆,像敵樓一樣,自己住在裡面,城裡的一舉一動都能看到,華元也在城裡堆土堆對著他。從秋天九月圍到第二年夏天五月,兩邊僵持了九個月,睢陽城裡糧食都沒了,好多人餓死。華元就用忠義的道理鼓勵大家,百姓們都很感動,甚至互相交換孩子吃,撿骨頭當柴燒,也沒有投降的想法。

莊王沒辦法了,軍吏報告說:“營裡只有七天的糧食了。”莊王說:“我沒想到宋國這麼難打。”就親自登上戰車,檢視宋城,看到守城計程車兵很整齊,嘆了口氣,就召公子側商量撤兵。

申犀跪在馬前哭著說:“我父親為了大王的命令死了,大王難道要對我父親失信嗎?”莊王很慚愧。申叔時給莊王駕車,他獻計說:“宋國不投降,是覺得咱們堅持不了多久。要是讓士兵蓋房子種地,做出要長期駐紮的樣子,宋國肯定害怕。”莊王說:“這個主意好。”就下令士兵沿著城蓋營房,拆了城外的民房,砍了竹子木頭來用。每十個士兵,五個攻城,五個種地,十天一輪換,士兵們都傳開了。

華元聽說了,對宋文公說:“楚王不想走了。晉國的救兵又不來,怎麼辦呢?我想去楚營,見公子側,逼他求和,說不定能成功。”宋文公說:“國家的存亡,就看你這一趟了,千萬小心。”

華元打聽到公子側在土堙敵樓上住,還知道他身邊人的名字和守夜的情況,等到半夜,扮成使者的樣子,悄悄地從城上用繩子滑下去,到了土堙邊。

碰到巡邏計程車兵敲著梆子過來,華元問:“主帥在上面嗎?”巡邏兵說:“在。”又問:“睡了嗎?”巡邏兵說:“這幾天太累了,今晚大王賞了一杯酒,喝完就睡了。”華元走上土堙,守堙計程車兵攔住他。華元說:“我是使者的手下,大王有很重要的機密事要吩咐主帥,因為剛才賞了酒,怕他喝醉睡著了,特地派我來當面叮囑,等著回覆呢。”士兵信以為真,讓華元上去了。

土堙裡燈還亮著,公子側和衣睡著,華元直接上了他的床,輕輕地推他。公子側醒來,想動的時候,兩隻袖子被華元壓住了,急忙問:“你是誰?”華元小聲說:“元帥別慌,我是宋國右師華元,奉主公的命令,特地夜裡來求和。元帥要是答應,咱們就結盟。要是不答應,我和元帥的命,今晚就都沒了。”說完,左手按住床,右手從袖子裡拿出一把雪白的匕首,在燈光下晃了晃。

公子側趕緊說:“有事好商量,別衝動。”華元收起匕首,說:“得罪了,情況緊急,沒辦法。”

公子側說:“你們宋國怎麼樣了?”華元說:“都到了交換孩子吃,撿骨頭燒的地步,很狼狽了。”公子側驚訝地說:“宋國這麼困難了?我聽說打仗要虛虛實實,你怎麼把實情告訴我了?”華元說:“‘君子可憐別人的難處,小人利用別人的危險’,元帥是君子,不是小人,所以我不敢隱瞞。”公子側說:“那為什麼不投降?”華元說:“國家雖然困難,可人們的意志不垮,國君和百姓都願意死戰,和城共存亡,怎麼會籤城下之盟呢?要是元帥可憐我們,退軍三十里,我們國君願意聽楚國的,絕對不變心。”公子側說:“我不騙你,軍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

目錄
白首太玄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