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東周列國那些事兒 > 第52章 陳靈公與大美女夏姬的故事

第52章 陳靈公與大美女夏姬的故事(第2/5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琅琊稱帝原始社會之大秦帝國我在異界做神棍斯萊特林的不要命小姐火影:我博人倒反天罡重生水滸之縱橫天下港綜:我靚坤頭馬,苟在洪興搞錢汴京酒樓大掌櫃四合院:我能反彈算計,禽獸慌了佔系統便宜系統從鬥羅開始東周列國那些事兒水滸:我帶著梁山好漢以德斧人我在大乾考科舉朕就是中興之主陰謀天下秦二世重生:黃天當立,大漢赴死兩界當倒爺,皇帝找我借錢打仗饑荒年,我投餵的居然是傲嬌女帝!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名柯:穿成毛利蘭的我拒絕等待

起,不知道在商量什麼事,我擔心他們會對國家不利哦。”歸生聽到了,急忙拉著宋的胳膊,到沒人的地方說:“你怎麼能說這種話呢?”公子宋卻威脅他說:“你要是不和我一起商量,我肯定會讓你比我先死。”歸生很膽小,做不了決定,聽了宋的話,特別害怕地說:“你想怎麼樣呢?”公子宋說:“主公分黿肉的時候就表現出他很壞了。我們要是殺了他,我和你一起扶持子良當國君,然後和晉國親近,鄭國就能安穩幾年了。”歸生想了好久,慢慢地說:“那就隨你怎麼做吧,我不會告訴別人的。”

公子宋就偷偷地召集自己家裡的人,趁著靈公秋天祭祀在齋宮住宿的時候,用很多錢賄賂靈公身邊的人,半夜偷偷跑到齋宮,用裝滿土的袋子把靈公壓死了,對外就說靈公是被噩夢嚇死的。歸生知道這件事,但是不敢說出來。孔子寫《春秋》的時候,寫“鄭公子歸生弒其君夷”,放過了公子宋,卻怪罪歸生,因為他是執政大臣,害怕被誣陷卻跟著做壞事,這就是“責任越重,怪罪也越重”的道理。聖人這樣寫,是在告誡大臣們,要小心謹慎哦。

第二天,歸生和公子宋商量,想讓公子去疾當國君。去疾嚇了一跳,趕緊拒絕說:“先君還有八個兒子呢,如果要選賢能的,我沒有什麼德行可以被稱讚;如果要選年長的,還有公子堅呢。我寧死也不敢越過他們當國君。”於是他們就迎接公子堅當了國君,就是鄭襄公。

鄭穆公有十三個兒子哦。靈公夷被殺死後,襄公堅當了國君,下面還有十一個兒子,像公子去疾字子良,公子喜字子罕,公子馴字子駟,公子發字子國,公子嘉字子孔,公子偃字子游,公子舒字子印,還有公子豐,公子羽,公子然,公子志。

襄公擔心弟弟們勢力太大,以後會有變故,就偷偷和公子去疾商量,想只留下去疾,把其他弟弟都趕走。去疾說:“先君因為夢到蘭花才生下我們,占卜說我們一定會讓姬氏家族昌盛。兄弟就像樹上的枝葉,枝葉茂盛,樹幹才會繁榮。如果把枝葉都剪掉,樹幹就會暴露,很快就會枯死了。主公要是能包容他們,那當然好;要是不能,我就和他們一起走,我怎麼能忍心一個人留下來,以後在地下有什麼臉見先君呢?”襄公聽了,很感動,就把十一個弟弟都封為大夫,一起管理鄭國政事。

公子宋派人去晉國求和,想讓鄭國安全,這是周定王二年的事。

第二年,是鄭襄公元年,楚莊王派公子嬰齊當將軍,帶著軍隊攻打鄭國。還質問說:“你們為什麼殺了國君?”晉國派荀林父來救鄭國,楚國就轉而攻打陳國了。鄭襄公和晉成公在黑壤結盟。

周定王三年,晉國的上卿趙盾死了,郤缺代替他當了中軍元帥。郤缺聽說陳國和楚國講和了,就對晉成公說,讓荀林父跟著成公,率領宋、衛、鄭、曹四個國家去攻打陳國。可是晉成公在半路上生病死了。大家只好班師回朝,立了世子孺當國君,就是晉景公。這一年,楚莊王親自帶著大軍,又在柳棼攻打鄭國。晉郤缺帶著軍隊來救鄭國,還打敗了楚國軍隊,鄭國人都特別高興。只有公子去疾臉上有憂愁的神色,襄公很奇怪,就問他怎麼了。去疾說:“晉國打敗楚國,是偶然的。楚國肯定會把氣撒在鄭國身上,晉國能一直靠得住嗎?很快楚國軍隊就會打到我們郊外了。”

果然,第二年,楚莊王又來攻打鄭國,在潁水北邊駐紮下來。正好公子歸生病死了,公子去疾就追究以前嘗黿肉的事,殺了公子宋,還把他的屍體擺在朝堂上示眾,把公子歸生的棺材砍開,趕走了他的家族,又派人去告訴楚王說:“我們鄭國有逆臣歸生和宋,現在都已經被處死了。我們國君想透過陳侯和上國結盟。”

莊王同意了,就想在辰陵這個地方讓陳、鄭兩國結盟,派人去約陳侯。使者從陳國回來,說:“陳侯被大夫夏徵舒殺死了,陳國國內現在大亂。”

陳靈公叫平國,是陳共公朔的兒子,在周頃王六年當上國君的。這個陳靈公呀,特別不莊重,很懶惰,一點國君的威嚴都沒有。而且他還特別喜歡喝酒,沉迷女色,就知道玩,國家大事他根本不管。他特別寵信兩個大夫,一個叫孔寧,一個叫儀行父,這兩個人和陳靈公一樣,都是隻知道吃喝玩樂的人。他們三個在一起,整天嘻嘻哈哈,說些很不禮貌的話,一點也不忌諱。

當時陳國朝廷裡有個很好的大臣,叫洩冶,他為人忠誠正直,看到不對的事情就會勇敢地說出來。陳靈公和那兩個大夫都很怕他。

陳國還有個大夫叫夏御叔,他的父親公子少西是陳定公的兒子,少西字子夏,所以御叔就以夏為字,也叫少西氏,他們家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

目錄
白首太玄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