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反而竟成了大漢進步的絆腳石。(第1/2 頁)
第133章 反而竟成了大漢進步的絆腳石。
【後元七年,劉恆在未央宮駕崩,時年四十七歲。】
【從登基的那一天起,到他徹底的離開這個世界,他是始終都把節儉作為自己恪守的準則,將其貫徹到了最後生命的最後一刻。】
【在他留下的遺詔中,他明確要求自己的後事必須薄葬,百姓官吏只需哭靈三天即可,並且不得影響百姓娶妻嫁女、祭祀鬼神、飲酒食肉。】
【因此,後人給劉恆諡號為文,是為孝文皇帝。】
【而太子劉啟登基後又以先皇聖德光輝普照天下為由,命人制作《昭德舞》來紀念劉恆,併為其樹立太廟。】
【這也讓劉恆成為了少數有廟號的皇帝,是為太宗。】
——
漢朝,元狩四年。
劉徹對於劉恆從始至終的節儉作風還是很敬佩的:“太宗皇帝以身作則,為天下人做了榜樣,提倡節儉,體恤百姓,是為王道也。”
當然,他敬佩劉恆歸敬佩,但自己卻並沒有打算做到那樣的地步,畢竟此時的大漢國國力強盛,自己身為天子,該有的東西自然不能少。
在國力撐的起來的情況下,天子的種種東西可不單單只是享受,更是大漢的一種威嚴,是對外的威懾力。
再說了,效仿文帝薄葬必然不可能,他的帝陵已然開始修建。
他為大漢一雪前恥,徹底消滅匈奴,平定了大漢百年之內的邊關之患,難道死後就不能像人間那般生活嗎?——
漢朝,文帝前元年間。
劉恆伸手揉了揉劉啟的腦袋,自己走後,他給自己的定製廟號,製作樂曲來讓自己留名後世,這已然是對自己盡心盡力了,不枉自己對他一番培養。
劉啟則不以為意,自己的父皇在治理天下上,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生幾乎都未曾有過什麼享受,這難道還不夠優秀嗎,難道配不上一個太宗之名嗎?
天底下,歷朝歷代中,能有幾個比得上他的父皇!
不過神蹟講出了他們父子對彼此的付出,讓他們平日裡難以說出口的感情得以交流,父子二人還是很開心的。
——
漢朝初年。
劉邦也是放寬了心,自己的後代並沒有像唐朝那樣互相殘殺,大漢的江山未來更是能有一個無比優秀的執掌者,他怎能不感到高興?
手中的酒杯已然高高舉起,張良蕭何也同樣為之開懷暢飲。
【劉恆在位期間,農業上與民同求,減輕賦稅、徭役,勸課農桑;經濟上促進了鹽業、鐵業、商業的發展,促進了漢朝商業體系的建立。】
【政治上採納了賈誼、晁錯等人的諸多建議,限制了地方和諸侯王的勢力,透過種種手段連打帶削的將權力收攏到皇帝手中。】
【即便受制於當時的政治環境和外部環境,留下了不少問題,但也為劉啟留下了諸多解決問題的辦法和諸多人才,更是為其灌輸了很多休養生息的理念。】
——
漢朝,文帝前元年間。
不等神蹟講述完,劉恆已然不在意後面的評價,開始思索起了大漢日後可能存在的問題。
匈奴的重要性顯然不用再提,但除去匈奴後,剩下的自然就都是大漢的內部問題了。
諸侯王、地方勢力的問題在未來已然成了皇帝的心腹大患,讓後世皇帝頭疼的巨大難題。
而至於經濟問題,他只是把握一個大致方向,提出需求,選擇答案,諸多具體措施還是要手下人實施,日後再慢慢謀劃和準備。
而人才問題,賈誼終究是個值得託付的人,想辦法再進行一番提點,讓其不要過於激進,留待有用之身,待到太子繼位,便可開始施展抱負,實踐他的理念,為大漢發光發熱。
【漢朝的心腹大患匈奴未來的結局已然板上釘釘,將在漢武帝時期徹底迎來終結;劉恆的求取和平努力發展的策略如馬政、糧草等問題也在解決的過程當中;最後剩下的問題便是老生常談的諸侯王。】
【與漢朝剛建立時的異姓諸侯王的威脅不同,那時還有劉邦和老一輩的人在,皇權還算穩定。】
【可隨著幾代帝皇的過渡,尤其是在劉恆的安撫策略後,異姓諸侯王已然不再是中央的一大隱患,取而代之的同姓諸侯王。】
【起初為了平穩朝政而被劉恆提拔起來的他們,在劉恆的寬容政策下,力量不斷積蓄,勢力越發龐大。】
【再加上諸侯王成年子孫的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