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母子團聚道盡苦衷 君臣促膝分兵在即(第4/5 頁)
皇帝聽後點了點頭。
“到底分兵與否,都說說看吧。”
徐修仁率先起身拱手。
“陛下,北徐州與索虜對峙已近半載,我朝律令有云:兵駐一處,方圓三百里之地當以糧草、布麻、青鐵等物補充軍需。”
“如今深秋已至,江東各地谷粟皆已收穫,而北徐州有將士八萬餘人,以往年收成估量,僅需在二兗、二徐,加之南豫州之地征斂,便可補足軍需。”
“如此,便無需分兵而治。”
“呵呵呵,徐令所言,未免過於臆斷了吧!”
袁昂起身,稍作拱手。
“尚書省掌管天下民情,北徐州耗費如何,還請陛下允許度支尚書王遷奏報。”
“恩准!”
於是王遷跪地叩首,而後起身筆直的站著。
“自春夏以來,北徐州戰事連連吃緊,朝廷三次補充兵員,日常軍需消耗亦是逐日增加。迄今為止,北徐州對峙已耗費粟米五十二萬斛,銀錢五百一十七萬,將士死傷共計兩萬五千餘人,耗費器物、撫卹銀錢尚無定數。”
王遷說完,退到了一旁。
袁昂再次上前,稍作拱手。
“度支尚書所言耗費,還在與日俱增。”
“如今北徐周邊四州二十一郡,已提前征斂了兩年調稅,今夏江東各地大水橫行,谷粟多已欠收。”
“若再行征斂,百姓便無糧可食。”
“如此倒行逆施之策,徐令是何居心!”
徐修仁眉頭緊皺,這袁昂說的太過了。
朝廷在四州之地征斂不假,可並未傷到百姓根基,江東的土地極其肥沃,即便秋糧欠收還有夏糧做保障,再說那五十二萬斛糧食也並不都是地方新徵收的調稅,裡面有二十多萬石是朝廷太倉和東宮倉的糧食。
而袁昂不建議繼續征斂,也有他的打算。
雖然北徐對峙不是常態,但平時邊關摩擦時北徐就有三萬餘甲士駐守,為的是防患於未然,畢竟北徐諸城一破,索虜就可以直逼京都建康了,那還得了。
為了鞏固統治地位,南國在早年間就多次發動過北伐,意欲將北大門再往北推。可是幾次攻下來,都無甚效果,今天攻下來的城池過些日子就會被索虜重新奪回去,壽陽城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如此來來回回,受傷的是數萬將士,更是北徐和周邊郡縣的百姓,以至於數年間豐產不豐收,糧食、物品都被徵繳補充軍需了,哪裡還有生存的基礎呢!
如今兩軍對峙已有數月之久,征斂也跟著重複了多次,百姓早就沒有餘糧了。
袁昂的意思就是退兵,像之前一樣,退守鍾離一帶,何必為了一城一池而耗費巨大呢!
“宣達啊,你觀之如何?”
皇帝欠身看了看臨川王。
“額......陛下恕罪,臣弟身為揚州刺史,手中握著江東州郡民政,如今商討江東征斂調稅之事,臣弟理應迴避。”
這就對嘍!
人家臨川王選擇不發言了,在一旁聽著就是,徵與不徵,傷的又不是自己,只是自己的腰包癟了一些而已。
“宣達如此,亦是為了大局著想,那你們繼續說吧!”
“陛下。”
七殿下低身拱手。
“分兵之策,乃是蕭辰於北徐州勞軍時提出。”
“臣弟有所耳聞。”
“我近日檢視了北徐州駐防輿圖,我部伍分為三處,若是全軍固守,當然最為穩妥,只不過錢糧接濟困難,如此下去免不了軍心動搖。”
“而分兵之策,將我軍化整為零,各自為戰,可從兩軍交界處甚至到敵軍腹地搜尋補給。”
“如此一來,既能解決糧草軍需,又能伺機騷擾敵軍。況且敵軍固守壽陽,頻頻犯我荊山之地,我軍若無動於衷,時日一久終將氣士全無,倒不如藉此機會,振奮士氣。”
“故而臣弟建議,從揚州南部州郡稍作征斂,補充北徐日常耗費。”
“今秋江夏和南新蔡二郡因試行新政,谷粟已收穫五十萬斛,二郡收成佔郢、江二州超過四成,新政成效顯著,實乃惠民之舉。如此觀之,若於明年在二州全境實施新政,其成果必定豐厚。”
“而南、北兗、南豫州和南徐州之地,界臨前線,有北徐州作為屏障,又為其後方補給來源,故而可試行新政。”
“還望陛下恩准!”
六殿下聽後一愣眼,這個老七,還把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