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聖主淚眼上下得意 朱衣鎖劍左右難安(第1/5 頁)
皇帝下朝後徑直來到了南閣。
雖然他面帶微笑,可心中的煩悶和眉宇間的猶豫不決連自己也瞞不過。
屠老陪著皇帝來到了頂閣,皇帝站在窗前觀著風景捋著思緒。
“陛下,春風尚寒,還要當心身子啊。”
屠老說著,上前欲將窗戶關閉。
只見皇帝擺了擺手:“先生到南閣已有五載了吧?”
“回陛下,至今已整整五年。”
“嗯,光陰若白駒之過隙,非世人可挽留矣!”
“朕記得先生初到南閣時,此處無非些許桌案而已。如今這樓閣中,書冊已壘砌成山,只可惜朕未能一一翻閱,枉費了你一片苦心啊。”
“陛下言重了。記得當時您說過,將百官日常行跡悉數記錄,以作不時之需。說到此事還多虧了那位將軍,老夫只是看管書冊罷了。”
“呵呵......”
“朕原本以為利用這些證據,能警示那些人,讓他們守些規矩。”
“可如今看來,朕是想動也動不得他們了。”
“陛下所言,乃是法不責眾乎?”
皇帝微微搖了搖頭。
“並非法不責眾,只是法度掌於人心,朕......亦不可輕言責罰啊。”
“先生知道,那書冊裡所載之人,涉及朝廷上下百餘人。難道朕都要將他們罷免了嗎?”
“朕......不能。”
“不僅如此,朕還要顧忌他們心中所想,凡有朝議,朕免不了先在心中議人,再去議事。”
“畢竟,他們是治國根基!”
“今日朝議,因繩州有二藩來犯,郢州有索虜陳兵,建安王諫言兵分兩路,雙線作戰。”
“而蕭辰欲以蜀地天險阻斷二藩,進而合兵一處,擊潰郢州索虜。”
“眾人皆為文達敢謀善斷而驅身附之,而蕭辰兵出奇計,亦是顧全大局之舉。”
“先生你說,朕.....又該何去何從呢?”
屠老連連點頭,望著窗外良久,轉身對著皇帝笑了笑。
“二位臣工諫言,皆有其緣由。”
“蕭郎君行事向來出其不意,若合兵一處,我軍在郢州戰事把握更大,若能退敵,可使二藩不戰而退。”
“至於建安王之策,朝堂雖耗費巨大,但極其穩妥。”
“然仔細想來,此計盡顯中庸也。”
“嗯,先生言之有理。朕所擔憂不僅是這個,我朝堂臣工十之有七,處處維護著宣達、文達二人,如此情形......並非一朝一夕。”
“而七弟又不在京都,雙線臨敵該如何應對,朕一時間也拿不準了。”
“陛下,既如此,何不將西部戰事委於一人之手,賦以調兵之權呢。”
“如此既能安定邊關,又能封住眾人之口。”
“哦?”
“先生所言倒是個辦法,可蕭辰並不懂軍事,滿朝文武又力主分兵而戰,朕還能用誰呢!”
“陛下,北徐對峙已有月餘,依老朽之見,可遣建安王為陛下使節,到前線慰勞將士,激發士氣。”
“再以鄱陽王為使節,都督西北戰事,始興王和朝中將軍為副將作為輔助。巴蜀腹地有天府之美名,物產富饒,人心聚合,又有郢、江等地糧草在後方支援。如此,可使鄱陽王統一排程地方府庫錢糧,用以支撐戰事,蜀地多險峻,故而老夫覺得,蕭辰之策可行。而鄱陽王、始興王戍守邊關已有數載,比任何人都更瞭解西北情況,陛下何不傾心信之,讓二位郡王放手一搏呢!”
“西北有二位郡王禦敵之勇、撫民休養;西部有七殿下仁義善德、破舊之意,我朝臣工對此多有敬意。故而即便朝中眾人人心不一,亦不至於影響朝廷穩固大局。”
皇帝聽後微微點了點頭。
“當此情形,恐怕已沒有其他辦法了......”
“既如此,就依先生之言吧。”
屠老聽後稍作拱手。
“先生棲身南閣,仍通曉天下大勢,乃至於朝中人心。如此看來,恐怕朕此生難以出師啊!呵呵呵。”
“陛下言重了。”
二人喝過茶,皇帝便回到了明正堂。
此時已是晌午,桌子上放了午食,是一碗米飯、一盤茭白、一盤鹽菜還有一盤水果。
皇帝剛要端起飯碗,似乎又想到了什麼事情。
“喜兒?”
“小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