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八國運動會5(第1/2 頁)
上卷:封侯拜將
第136章:八國運動會5
至此,“馬”賽的積分也由此產生了出來:趙國以16積分再次獲得第一、秦國以14積分再次屈居第二、楚國以12積分再度獲得第三、魏國以10積分獲得第四、齊國以8積分獲得第五、中山國以6積分獲得第六、燕國以4積分獲得第七、韓國以2積分仍然位列第八。
“馬”賽過後緊接著進行的便是“炮”賽。
在中國象棋中,遠距離攻擊棋子,除了車,就是炮。
其實在冷兵器時代,攻城的難度遠大於野戰。為了彌合防守方據堅固守的優勢,攻城大殺器拋石機應運而生,這就是象棋裡“炮”的原型。
拋石機是利用槓桿原理,以固定支點為界,橫杆一端稍長,以此為阻力臂,頂端套有彈囊,用來放置石彈,這就是炮梢。另一端稍短,作為動力臂,尾部牽連繩索。發射時,眾人合力拉下繩索,石彈迅速飛出,憑藉自身的重力加速度,對敵人的防禦工事、人員和裝備造成傷害。透過觀察,小夥伴們會發現拋石機實際上就是費力槓桿的戰爭實驗。
拋石車起源於戰國時期,當時作為軍隊的重型裝備,能攻善守,表現出色。
這次八國運動會的“炮”賽主要比的就是拋石機的距離、準度和力道,從這三個方面來綜合評判這輪比拼的輸贏。
“炮”賽的規則要點:每個國家所派出的拋石機每次僅可投擲石彈一枚,透過規定的時間、規定的距離、規定的特製目標板、以及砸中目標之後板子的損毀程度等方面來考量相對應的分值!
計分要點:在與拋石機50丈、100丈、150丈的距離處各有一個特製的目標板。(距離越來越大,特製木板的材料強度也越來越硬。)
各國派來的拋石機按上一輪“馬”賽所取得成績的倒序依次出場。(第八名第一個出場、第七名第二個出場、第六名第三個出場,以此類推……)
在規定的三分鐘時間內,每次投擲的石彈若是將特製目標板砸得粉碎,即可得四片樹葉;如果砸中目標板,但是目標板未完全損毀,則得三片樹葉;假設砸中目標板,目標板一點沒破裂,可得兩片樹葉;倘若沒碰到目標板,但石彈所投擲的距離卻超過該目標板與投石機的距離,則可得一片樹葉;最後兩種情況是石彈射程不夠,距離目標板還有一些距離,則不得樹葉或者拋石器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投擲出石彈也不得樹葉!
若三拋之後出現某幾個國家代表團所取得樹葉片數相同的情況則須加賽一輪,屆時使用的目標板自身強度會更高而且其與拋石機的距離會更大——直至不同的拋石機分出勝負為止。
“炮”賽頭名可得16積分;次頭名可得14積分;三頭名可得12積分;四頭名可得10積分;五頭名可得8積分;六頭名可得6積分;七頭名可得4積分;最後一名則拿2積分。
賽事裁判揮舞起綠旗之後便意味著比賽開始:
這第一拋所對應的是50丈距離的目標板,率先登場的是韓國拋石機,只見韓國炮兵頭領喊著特定的炮語:南偏東三十二度二,高度二十一點七,距離五十一點五……
兩名炮兵操盤手不斷地調整拋石機的方向、角度和位移,數十名炮機力士猛拉繩索……
等一切準備就緒後,兩名炮兵操盤手對著炮兵頭領發出了類似於oK的手勢,此時炮兵頭領揮舞起黃旗並下達指令道:“放炮!”
剎那間,只見一枚石彈在天空之中劃過一道優美的弧線不偏不倚地正中目標板並將目標板砸得粉碎。
場上觀眾頓時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韓國代表團也從賽事裁判那裡拿到了四片樹葉。
接下來上場的是燕國的拋石器,它也在規定的時間內投擲出一枚石彈並正中目標板獲得了四片樹葉。
然後上場的是中山國拋石器,中山國這幾年國內歌舞昇平,君王貪圖享樂,軍隊醉生夢死,百姓苦不堪言,所以拋石器放在國庫裡早已發舊生黴。這第一拋還沒發射,炮機力士竟然把用於彈射的繩子都給拉斷了……
此舉引來了現場觀眾的一陣唏噓,不過這中山國代表團臉皮倒也蠻厚的,他們根本不在乎現場觀眾異樣的嘲諷和別樣的目光,在請示完中山國國君之後隨即便退出了拋石器這個專案的比賽。中山國選手一邊退場一邊還不忘向現場幾十萬觀眾送上“飛吻”,好像在告訴所有人“倒數第一”其實也是“第一”!
雖然中山國選手們恬不知恥的舉動讓現場觀眾噁心得想吐,但是在其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