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八國運動會13(第1/3 頁)
上卷:封侯拜將 第144章:八國運動會13
這一關叫“將”賽,“將”賽顧名思義:就是各國代表團各自派出一名能征善戰的將領胯下騎著寶馬、手中拿好兵器,肩上背弓、腰間別劍進行的一種:一對一搏鬥比賽。
這種將領與將領之間的單挑模式在戰國時期倒是並不怎麼流行,反而是在其十個甲子(600年)後的三國時期很是常見。
但即便如此,將領之間的單挑也是戰國時期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也承載著戰國文化裡一個無可替代的環節……
由於這是運動會並非生死相搏的戰場,所以各國參賽將領使用的兵器都是“去尖塗漆”的。
何為去尖塗漆呢?
就是將兵器、弓箭和寶劍的鋒尖去除,只留一根鐵棒,然後綁以布團沾得白石灰水,當槍棒相碰之時,誰的武藝低劣必然會在身上留下很多明顯的石灰印記。
比賽時間結束後統計各國選手身上所落之石灰,這裡的計量標準如下:腿上每處石灰算3片樹葉;手上每處石灰算4片樹葉;上身(除頭、心臟區域以及脖頸處外)每處石灰算5片樹葉;頭部(除面部以外部分)每處石灰算10片樹葉;面部每處石灰算15片樹葉;脖頸處或者上身心臟區域若是有石灰印算Ko可得無窮片樹葉,屆時則立刻終止比賽,判對方獲勝!若雙方在一定時間內均無Ko的情況產生,則按點數來判別輸贏!
對決標準:
“將”賽的雙方對決順序是按照“仕”賽所取得的成績進行排列,即:
第一組,第二名的趙國隊VS第七名的韓國隊;
第二組,第三名的齊國隊VS第六名的燕國隊;
第三組,第四名的魏國隊VS第五名的楚國隊;
第四組,第一名的秦國隊VS第八名的中山國隊。
各組別決出勝負之後,第一組失敗的隊伍將和第二組失敗的隊伍決出失敗隊以參加第七、第八名的爭奪;第三組失敗的隊伍將和第四組失敗的隊伍決出失敗隊也參加第七、第八名的爭奪;
第一組失敗的隊伍將和第二組失敗的隊伍決出勝利隊以參加第五、第六名的爭奪;第三組失敗的隊伍將和第四組失敗的隊伍決出勝利隊也參加第五、第六名的爭奪。
第一組的獲勝隊伍和第二組的獲勝隊伍進行pK決出失敗隊伍參加第三、第四名的爭奪;第三組的獲勝隊伍和第四組的獲勝隊伍進行pK決出失敗隊伍也參加第三、第四名的爭奪。
第一組的獲勝隊伍和第二組的獲勝隊伍進行pK決出優勝隊伍參加第一、第二名的爭奪;第三組的獲勝隊伍和第四組的獲勝隊伍進行pK決出優勝隊伍也參加第一、第二名的爭奪。
“將”賽是這樣積分的:第一名可積16分,第二名可積14分,第三名可積12分,第四名可積10分,第五名可積8分,第六名可積6分,第七名可積4分,第八名可積2分。
話不多說,首先上場比賽的是趙國代表團的中郎將張虎和韓國代表團的上將暴鳶,兩人在身形和年齡上大致相仿,力量和機敏性等角度也目測差不多……在這種自身條件類似的情況下,往往比拼的就是內在的意志力和勤學苦練多年的武力值。
隨著一陣鼓聲響起,雙方各自挺槍而出,前幾個回合兩位選手打得都比較保守——誰也沒有在對方身上留下一丁點石灰印。
三個回合過後,張虎開始試探性地進攻起了暴鳶,暴鳶的大腿和手臂接連被張虎刺中……
7片“樹葉點數”到手的張虎顯然不想進一步擴大戰果,因為他心裡明白:“暴鳶再怎麼說也是韓國成名已久的大將,自己絕對不能因一時的甜頭而掉以輕心!”
反觀此時的暴鳶因為被張虎刺中而變得更加憤怒,他中門大開企圖以攻為守快速趕超頹勢,可惜欲速則不達,在頻繁進攻的過程中,他雖然也多次傷害到了張虎,不過張虎也瞅準機會拿到了更多更好的得分點……
暴鳶見一計不成又在心中生了一計:這次他故意佯裝和張虎交手,然後假裝不敵騎馬往遠處遁去,如果張虎還要窮追猛打、乘勝追擊的話,那麼暴鳶正好可以借住背上的弓箭來個一擊反殺,瞬間贏得比賽勝利。
不過暴鳶低估了張虎的陣前經驗,張虎那可是常年和少數民族對陣的作戰大師,雖在排兵佈陣方面有所欠缺,但在浴血疆場方面絕對稱得上:當世為數不多的好手。
暴鳶詐敗開始逃逸的過程中,張虎並沒有立刻加快馬速上前追趕,而是拿出背上的弓箭與暴鳶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