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23節(第2/3 頁)
炆一直想要改變這一點,但苦於登基時日太短,擅動那麼多人,很容易出問題。
&esp;&esp;解縉聽出了朱允炆的意思,說道:“皇上,精簡機構是可行的,只是,不可操之過急。臣以為,當務之急,還是藩王之事。”
&esp;&esp;朱允炆看向解縉,緩緩問道:“你認為,燕王還會動作?”
&esp;&esp;解縉面色變得嚴肅起來,深思之後,說道:“皇上,燕王可不是一個容易屈從的人。一旦他返回北平府,必會掀起風浪。”
&esp;&esp;“哦?如此佈局之下,他還敢冒險行事?”
&esp;&esp;朱允炆饒有興趣地看著解縉。
&esp;&esp;解縉重重點頭,說道:“皇上,燕王擅兵事,若是讓他找到破綻,必會雷霆出擊。要知道,冒險的事,燕王做得並不少啊。”
&esp;&esp;朱允炆在武英殿中踱步思索。
&esp;&esp;解縉的擔憂並不是沒有道理的,朱棣的野心很大,加上他是朱元璋的兒子,而朱允炆,卻是朱元璋的孫子!
&esp;&esp;朱棣不服自己!
&esp;&esp;他渴望拿走皇位,拿走他認為應該屬於他的至高無上的權力!
&esp;&esp;只是,自己多番舉動之下,朱棣還有勇氣與自己為敵嗎?
&esp;&esp;“他,不缺勇氣!”
&esp;&esp;朱允炆皺了皺眉,對雙喜說道:“召寧王。”
&esp;&esp;解縉不理解地看著朱允炆,朱允炆卻淡然一笑,示意解縉不必緊張。
&esp;&esp;朱棣一個人的兵馬,是成就不了大事的。
&esp;&esp;他需要盟友,而他的盟友便是寧王朱權。
&esp;&esp;只不過現在,朱允炆打算徹底收服朱權,讓他為自己所用!
&esp;&esp; 朱允炆與寧王的“殿中對”
&esp;&esp;寧王朱權,朱元璋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於大寧。
&esp;&esp;大寧地處喜峰口外,屬古會州之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是幽燕重鎮。
&esp;&esp;朱元璋將如此重鎮交託朱權,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esp;&esp;蔡東藩老先生在寫《明通鑑》時,有這麼一個評價:“太祖諸子,燕王善戰,寧王善謀。”
&esp;&esp;換言之,在蔡東藩的判斷中,朱棣這樣的陰謀家與造反派,只是善戰之輩,而寧王,才是足智多謀的人。
&esp;&esp;事實上,直接解讀文字是片面的。
&esp;&esp;在“善”字之外,還夾雜著其他本事。
&esp;&esp;寧王不僅智略淵宏,而且驍勇善戰,數次與其他塞王聯合出擊,威鎮北荒。
&esp;&esp;控弦八萬,戰車六千!
&esp;&esp;這便是朱權的實力!
&esp;&esp;要知道,這八萬,指的可是八萬騎兵!而這些騎兵,又是以蒙古人為主形成的僱傭兵,即大名鼎鼎的兀良哈三衛或朵顏三衛,其戰鬥力可謂是冠絕大明!
&esp;&esp;偏殿。
&esp;&esp;寧王朱權施禮之後,朱允炆含笑,安排雙喜等人出去,然後坐了下來,對朱權說道:“寧王叔,臨別之前,朕特意將你召入宮中,是有一些事不放心,希望寧王叔幫朕一把。”
&esp;&esp;朱權今年只有二十歲,面容白皙,長鬍須,頗有儒雅之風,見朱允炆說話平和,沒有皇帝的架子,也放鬆了下來,輕道:“皇上之事,便是大明之事,是臣下之事。但凡皇上所託,臣不敢不行。”
&esp;&esp;朱允炆端著茶碗,微微品了下香氣,說道:“不知道寧王叔,如何看燕王?”
&esp;&esp;朱權猛地一驚,看著平靜的朱允炆,暗暗警惕起來,說道:“燕王為帝國北方柱石,即有謀略,又有膽識,擅兵事,縱橫馳騁,鮮有敵手。”
&esp;&esp;“呵呵,這個評價,很是中肯。可越是如此,朕越是不安。”
&esp;&esp;朱允炆拿出了李景隆寫的那份秘報,朱權躬身接過密報,回到位置上,展開一看,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