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24節(第3/3 頁)
;&esp;不能讓這群爺爺拖後腿。
&esp;&esp;國子監也有不少三十不立,四十還惑的人,可推薦這些人上去也不成。這些人腦子不開竅,若是天天給皇上立牌坊、解惑,哪天雷霆之怒……
&esp;&esp;那些勳貴的兒子們、孫子們倒有些能力,只是他們的能力好像都沒有向朝廷發展,而是朝著秦淮河發展,舉薦他們,皇上天天去秦淮河找這群人,也是不合適的……
&esp;&esp;王紳幾乎抑鬱了,自己好歹也是飽學之士,竟然在人才選擇上遇到了大困難。
&esp;&esp;唯經義不行,唯能力不通,唯關係不能。
&esp;&esp;那還有什麼辦法?
&esp;&esp;直到有一天,王紳突然之間問了自己一個問題:什麼是人才。
&esp;&esp;一直苦苦尋找人才,竟連人才是什麼都忘記了。
&esp;&esp;《論衡·累害》有云:人才高下,不能鈞同。
&esp;&esp;《抱朴子·逸民》記載:褒賢貴德,樂育人才;
&esp;&esp;《史通·敘事》雲,故知人才有殊,相去若是,校其優劣,詎可同年?
&esp;&esp;人才,是兼備才學、才能、品德之人。
&esp;&esp;能進入國子監修習的,才學還是有的。話說回來,縱覽朝堂,哪個沒有才學?
&esp;&esp;可問題是,有才學,是否有才能,是否可以辦成事。
&esp;&esp;事情擺在那裡,能找出問題在哪裡,能想辦法解決,能規避問題再次發生的人,便是人才。
&esp;&esp;面對問題,滿嘴三皇五帝,仁義道德,卻提不出任何方法的,那是庸才,偽才!
&esp;&esp;皇上的要求時“機辯、銳新、富學”,只靠著尋常之法找尋人才,那是斷然不可行的。
&esp;&esp;所以王紳上了奏摺,希望朱允炆能容許自己“胡來”一下,現在人才名單已經送了上去,是也不知皇上是否認可。
&esp;&esp;祭酒程師周看到王紳,臉色鐵青,招呼都沒打,轉身就繞路走了,這個傢伙就是魔鬼,早晚要將他趕出去……
&esp;&esp;王紳被召,懷著忐忑的心情進入了武英殿。
&esp;&esp;朱允炆看著不安的王紳,拿著那一份舉薦人才的奏章,道:“很不錯,一個月便選出了十個人,說說,他們哪裡打動了你?”
&esp;&esp;王紳肅然回道:“皇上,李志剛善謀奇思,郭璉人際通達,王淮膽大勇猛……這些人皆是有所長,有所能,他日定能有所作為。”
&esp;&esp;朱允炆思索了下,仔細審視著名單上的人,沉聲道:“朕相信你,就按這份名錄,讓李志剛入翰林院做個編修,郭璉入吏部考功司主事,王淮入兵部武選司……”
&esp;&esp;看著雷厲風行,乾脆利落的朱允炆,王紳也吃了一驚。
&esp;&esp;信任!
&esp;&esp;皇上對自己竟是如此的信任!
&esp;&esp;王紳有些感動。
&esp;&esp;“前段時間,你言說用些特殊之法選才,朕很好奇,你是如何選才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