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66節(第1/3 頁)
</dt>
&esp;&esp;就在朱允炆睏乏的時候,屏風外的對話讓朱允炆清醒過來。
&esp;&esp;慕容景兒對馬恩慧見禮後,拿出了一本賬冊,恭恭敬敬地交給馬恩慧,說道:“皇后,此乃文工團正月賬冊,除去稅銀,結餘是一萬四千兩。所有銀兩已封存入箱,運至坤寧宮門外,請皇后查驗。”
&esp;&esp;“什麼?”
&esp;&esp;馬恩慧有些驚訝地看著慕容景兒,她竟然沒有半點留私,完全上交給了自己?
&esp;&esp;“皇上金口玉言,文工團可自主支配營收,無需遞送坤寧宮。”
&esp;&esp;馬恩慧壓下不解,說道。
&esp;&esp;慕容景兒淺淺一笑,回道:“皇后,文工團此來,也是遵旨辦事。文工團二千六百人,皆賴皇上、皇后天恩,才有今日之安穩,文工團上下皆願將營收悉數交付皇后處置。”
&esp;&esp;馬恩慧感覺臉有些燒,感情自己太小氣了,枉做小人,亂加揣度,淺淺一笑,便說道:“既如此,本後便代管一二。”
&esp;&esp; 中央錢莊的原始積累
&esp;&esp;朱允炆從屏風後走出來的時候,馬恩慧正站在箱子旁,手裡捧著五錠銀子,眼睛微微眯著,時不時散發著憧憬的光。
&esp;&esp;“皇后……”
&esp;&esp;朱允炆輕輕喊了一聲。
&esp;&esp;馬恩慧側身看去,笑盈盈地說道:“皇上你看,這裡有九千八百兩銀子,加上醫用紗布的初款三千兩,便已有一萬兩千八百兩的結餘,中央錢莊總算是有壓箱底的錢兩了。”
&esp;&esp;朱允炆看著將銀兩放回箱子的馬恩慧,知她雖是個小財迷,但財迷並非為一己之私的貪婪,而是希望憑自己的努力,讓後宮收支獨立,不再耗費國帑。
&esp;&esp;慕容景兒是一個聰明人,知道後宮的主人是誰。
&esp;&esp;文工團營收,若只是蠅頭小利,留下應付日常用度沒什麼問題。但現在營收過大,大到了燙手的地步,所以,慕容景兒便主動將所有營收上交皇后處置。
&esp;&esp;馬恩慧對於慕容景兒很滿意,留下七成,剩餘三成讓慕容景兒帶了回去。
&esp;&esp;“只有一萬多兩,可無法支撐起中央錢莊。前段時日,遼王、珉王便談起了鈔賤銀銅貴的問題,寶鈔之法,出了大問題,朕需要中央錢莊擁有更多的錢財,才可以改制貨幣。”
&esp;&esp;朱允炆蓋上了箱子,輕聲地對馬恩慧說道。
&esp;&esp;馬恩慧喚來太監將銀子抬去隔壁臨時庫房,對朱允炆說道:“臣妾也知鈔賤銀貴,還聽聞坊間銅更貴呢,往日裡,一兩銀子可兌一千文銅錢,可如今,只能兌八百、七百,也不知是哪裡出了問題。”
&esp;&esp;朱允炆輕輕一笑,說道:“物以稀為貴,銅少了,自然就值錢了。”
&esp;&esp;在華夏文化中,銅是一種十分特別的存在。
&esp;&esp;古人認為,銅的顏色意味著尊貴,就以古代祭祀所用的鼎器來看,最尊貴的並非是玉器,也非金器,而是銅器。
&esp;&esp;兩漢之前,甚至追溯商周,很多典籍中出現的“金”,實際上指的是“銅”。
&esp;&esp;《尚書》記載:殷人屢遷,前八後五。
&esp;&esp;意思便是商朝前期遷都八次,後期遷都五次,也就是隔著幾十年搬一次家,具體原因不好說,反正不是七十年產權到期的緣故。
&esp;&esp;很多史學家認為,殷商遷都頻繁,一是為了規避水患,二是王位紛爭,三是遊牧遊弄。但也有一部分史學家認為,殷商遷都最大原因,是為了尋找青銅礦源。
&esp;&esp;燦爛的青銅文化,便是以銅礦為支撐的。
&esp;&esp;銅礦少,有價值,作為法定貨幣是合適的。畢竟這東西一般人去鐵匠鋪也打不出來,仿造不了。
&esp;&esp;唐代的銅礦不多,主要在宣州義安,永興兩縣,隴右,江西南道等地。
&esp;&esp;宋代銅礦主要分佈在江西、湖南、廣東三省,出現了四大膽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