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67節(第2/3 頁)
sp;給農戶算一筆賬,告訴他們,往年雖然是三十稅一,但實際賦稅,已經超出了十稅一,乃至七稅一。
&esp;&esp;現在朝廷改政策了,以後只有十五稅一,再也不會有人上你們家踹門要其他的稅了。
&esp;&esp;什麼?
&esp;&esp;修河堤的徭役?
&esp;&esp;沒有徭役了,只有徵用。
&esp;&esp;以後朝廷需要修河堤的話,朝廷出錢,一日五十文,徵用你們修河堤,想要補貼家用就來,不想來就待在家裡睡覺,沒人抓你們當壯丁。
&esp;&esp;哪怕是徵用你們去運糧,拉船,也會給工錢的,絕不會讓你們白白乾活。
&esp;&esp;現在一條鞭法在農戶群體中廣受歡迎,農稅縣司的人每天都會去田間溜達,動不動就說:“有難處,來我們農稅縣司啊。”
&esp;&esp;不知道的還以為縣衙搬家了。
&esp;&esp;林泰也沒辦法,布政使司的人都在農稅縣司坐著呢,怎麼管?
&esp;&esp;若按照信上所說,朝廷真的準備分官田、富紳之田於農戶,那底層農戶,必然會給朱允炆建生祠啊,只會天下太平,哪會天下大亂?
&esp;&esp;就在林泰、宋寶貴沉思的時候,廬陵縣衙的皂隸劉德也收到了一封信,信是京城的一位御史差人送來的,劉德曾陪其調訪廬陵,便結下了善緣。
&esp;&esp;劉德不識字,便將信交給了自己十四歲的兒子。
&esp;&esp;當兒子讀到“胥吏考核優等,胥吏及子弟或可入仕”時,劉德頓時淚流滿面,跪在地上,朝著北方喊了道:“蒼天開眼啊!皇上聖明!”
&esp;&esp;然後站起來,劉德看著孩子那憧憬的目光,哽咽地說道:“孩子,你可以繼續讀書了,可以繼續讀書了!”
&esp;&esp; 春闈改高考,洗衣要外包
&esp;&esp;二月初,朱允炆在禮部建議下,尊生父朱標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妣常氏曰孝康皇后,尊母妃呂氏曰皇太后。
&esp;&esp;事情辦完之後,禮部尚書陳迪還是不滿意。
&esp;&esp;因為朱允炆將禮部的建議打了折扣,即沒有封自己的幾個弟弟為藩王,也沒有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
&esp;&esp;這不合乎禮制。
&esp;&esp;立太子?
&esp;&esp;朱允炆表示很無語,看著走路都走不穩當的朱文奎,這麼小就當皇太子,是不是再配上東宮官員,讓你們天天教導之乎者也?
&esp;&esp;不行,傳統教育朕很不放心,你們能解釋花兒為什麼這麼紅嗎?
&esp;&esp;解釋不了就靠邊站,讓朕自己帶幾年。
&esp;&esp;就在朱允炆抱著自己的兒子,關心孩子教育問題時候,禮部尚書陳迪卻在操心全國的教育問題。
&esp;&esp;因為朱允炆的亂來,原定於明年的春闈提前了一年,改至今年六月六日。
&esp;&esp;都安排到六月了,春闈的叫法肯定是不合適了。
&esp;&esp;六月如火,炙熱烤人。
&esp;&esp;那便叫做“高考”吧。
&esp;&esp;會試改了時間,鄉試想要銜接會試,便只能安排在了二月份。
&esp;&esp;鄉試,不是字面上的意思,你不能理解為鄉里的考試,這裡的“鄉”,指的是地方,而會試中的“會”,指的是中央。
&esp;&esp;鄉試,說白了,便是省一級的地方考試。
&esp;&esp;往年安排在八月,即秋闈。
&esp;&esp;在鄉試考中之後,便是舉人,也稱孝廉。
&esp;&esp;辦事吧。
&esp;&esp;沒辦法,把舉人拉過來湊數。
&esp;&esp;於是乎,很多舉人興高采烈,捏著彩票便去了縣衙,只是還沒等朱元璋老闆兌現彩票上的那五文錢,就被送到了地府。
&esp;&esp;現在是建文年,舉人當官的機會並不多。
&esp;&esp;畢竟這幾年沒有一掃而空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