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34節(第1/1 頁)
</dt>
&esp;&esp;朱允炆點了點頭,說道:“朕只是不明白,他們都是飽學之士,明理是非,為什麼知道一條鞭法是對的,是好的,他們還要反對。為什麼對國家有利,對國民有利的事,他們還要橫插一槓,這些人,為官,是為誰當官的!”
&esp;&esp;“自然是為了皇上。”馬恩慧輕聲說道。
&esp;&esp;朱允炆微微皺眉。
&esp;&esp;馬恩慧見狀,連忙說道:“臣妾可說錯了?”
&esp;&esp;“不,你沒有錯,錯的是朕。”
&esp;&esp;朱允炆搖了搖頭,凝重地說道:“你點醒了朕,他們是為朕做官的,可朕要的是,他們為民做官,為大明做官!以揣摩聖意,政治投機為立場,不如以利國利民為立場!這些人,走錯了路。說到底,我們大明的教育出了問題。”
&esp;&esp; 棉花,紗布,中央錢莊
&esp;&esp;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esp;&esp;孟子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esp;&esp;董仲舒繼承了孔孟的觀點,並以“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為基礎,提出了三綱五常。
&esp;&esp;這套理論的生命力很強,一代接一代延續下去,逐漸成為了漢文化的一個核心內容,成為了文人墨客的精神所在。
&esp;&esp;無論是李賀的“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還是岳飛的“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亦或是辛棄疾的“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陸游的“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都體現著這些思想。
&esp;&esp;忠君、尊君、侍君,是傳統讀書人的思想核心!
&esp;&esp;作為大明帝國的皇帝,朱允炆是接受這種思想的,可沒想到,這種思想的背後還存在著一個副作用,那便是,這些官員在思考、分析、判斷問題的時候, 策反,抓張玉、朱能
&esp;&esp;十一月的北平府,朔風凜冽,天寒地凍。
&esp;&esp;燕王三衛營帳之上的旗幟颯颯作響,十幾根長短不一的冰稜,掛在營帳上方的邊緣位置,校場之上,只剩下枯瘦白楊,幾堆殘雪,已見不得幾名士卒。
&esp;&esp;夜深,大營更顯寂靜。
&esp;&esp;有幾道身影,左右張望一番,見沒有人,便竄出營帳,小心地摸到一處營帳處,掀開沉重的簾子,鑽了進去。
&esp;&esp;營帳內,已有三個人,圍坐在暖手火爐旁,並不做聲。
&esp;&esp;陸陸續續,進入營帳的人已有二十餘,大家分散在各處,沉默不言。
&esp;&esp;“百戶,人已經到齊了。”
&esp;&esp;昏暗中,有人說了一聲。
&esp;&esp;百戶倪瓊搓著手,抬頭看了看,壓低嗓音道:“諸位應該都知道了,朝廷給出了時間,新軍之策截止於十一月最後一日,錯過之後再等十年,大家有什麼話,儘管說吧。”
&esp;&esp;“倪百戶,兄弟們都聽你的。”
&esp;&esp;“對,我們都聽你的。”
&esp;&esp;營帳內,低沉不齊的聲音,說著同樣的話。
&esp;&esp;倪瓊烤著手,嘆息道:“兄弟們,不怕你們說,我倪瓊有兄弟在都司當差,他們告訴我,新軍之策實施效果極好,縱有些困難,大家也會耐心等待,如今,家屬司已對接了北平布政使司,一旦布政使司收到與士卒家屬相關的案件,一律轉給家屬司,由家屬司出面,負責協調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