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7節(第3/3 頁)
衛開平。朱棣沒有等到朱元璋出征的命令,卻等到了朱元璋的死訊。
&esp;&esp;朱棣奔喪卻中途返回,這讓北平府的眾人不解,更讓朱棣的屬下憤憤不平,眾人雖然嘴上不敢直接咒罵朱允炆,但私底下,早就將朱允炆恨得牙癢癢。
&esp;&esp;“王爺。”
&esp;&esp;一聲略帶滄桑的聲音驚醒了沉思之中的朱棣。
&esp;&esp;朱棣抬頭看去,只見一位枯瘦老僧,身披黑條淺紅袈裟,雙手合十,站在門口。
&esp;&esp;“道衍師父,快請坐。”
&esp;&esp;朱棣連忙起身,雙手合十還了一禮,安排道:“如今暑熱難當,往返於府邸與慶壽寺之間,頗有勞累吧?不妨在府邸中暫住一些時日?”
&esp;&esp;道衍感謝道:“多謝王爺,只是貧僧已習慣了慶壽寺禪房的安靜,這點暑氣,算不得什麼。”
&esp;&esp;朱棣瞭然,也不再勸說,安排人奉茶,便端坐下來,輕輕啜著茶,思索著如何開口。
&esp;&esp;道衍不急不忙,一手捏著佛珠,似乎陷入了沉思,安靜的看著朱棣。
&esp;&esp;朱棣雖然清楚道衍的底細,但依舊看不穿眼前之人。
&esp;&esp;他原名姚廣孝,蘇州長洲人,十四歲出家為僧,法號道衍。
&esp;&esp;雖是佛門中人,但道衍卻不拘於一家,不僅對儒、釋、道十分精通,便是星象、八卦、相術、兵法等,也知之甚多。
&esp;&esp;兩人相識,那是在洪武十五年,孝慈皇后馬氏去世時。當時朱元璋詔選高僧為馬皇后誦經祈福,僧人司宗泐推薦道衍,侍於燕王。
&esp;&esp;道衍認為朱棣有帝王之相,談吐不凡,且文武兼備,度量恢廓,便下定決心,追隨朱棣,以“奉白帽藩王”,成為朱棣所信賴之人。
&esp;&esp;後來,道衍到了北平,朱棣讓其成為了慶壽寺住持,引為心腹,若遇大事,必會與之一起商議。
&esp;&esp;在朱棣奔喪不成,返回北平之後,道衍便找過朱棣,提醒朱棣,建文帝有意削藩,很可能會對自己動手,並以“朝廷忌憚”為由,力勸朱棣“早做準備”,同時“打探虛實”。
&esp;&esp;朱棣深以為然。
&esp;&esp;只不過,當下朝廷突變風向,讓朱棣一時之間,拿不清楚朝廷態度。
&esp;&esp;“京師裡的訊息,師父應聽聞了吧?”
&esp;&esp;朱棣開口打破了沉默。
&esp;&esp;道衍止住了佛珠,緩緩說道:“有所耳聞,不知虛實。”
&esp;&esp;朱棣嘆了一口氣,說道:“應該是真的,只是本王拿不準朝廷態度,不知此行,是兇是吉。”
&esp;&esp;道衍沉思稍許,說道:“王爺,若朝廷真的召王爺入京,依我看來未必有風險,或許,還是機會。”
&esp;&esp;“哦?”
&esp;&esp;朱棣眼神一亮,看著道衍。
&esp;&esp;道衍分析道:“聽聞京師之中,皇上召王爺入京與裁軍十萬的訊息早已是路人皆知。若是此事屬實,這便是告訴了天下人,皇上並無意削藩,至少,當下不會削藩。”
&esp;&esp;朱棣看著道衍,沉聲問道:“師父有何依據?”
&esp;&esp;道衍嚴肅地說道:“其一,若是皇上借諸藩王入京奔喪,強行扣留,一力削藩,必會讓天下人心膽寒,也會讓邊塞諸將擔憂,稍有不慎,可能會引發兵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