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77節(第1/3 頁)
</dt>
&esp;&esp;張昺主管北平民政,又是一個相對強勢的人,一條鞭法,遏兼併國策,在北平府及周邊推行速度之快,連平安等人也吃驚不已。
&esp;&esp;按照張昺的速度,未來十優州府中,必有北平府之名。
&esp;&esp;平安希望張昺可以貢獻智慧,幫助自己解決新軍之策最大的難題。
&esp;&esp;“盛庸,慎言。”
&esp;&esp;平安皺眉責怪道。
&esp;&esp;盛庸嘆了一口氣,靠在椅子上,沉默不語。
&esp;&esp;平安親自給張昺倒了一杯茶,說道:“你也知道,當下北平城內的軍士,除基本守衛、都司軍士、燕王三衛外,皆是地方衛所調入,如懷採衛、延慶衛、白羊口所、渤海所等,人數多達八萬。當下已近三月,麥苗總需要有人照管。”
&esp;&esp;“若是放他們迴歸衛所,耕作屯田,那新軍之策便會流於形式,強軍之路夭折,我們沒辦法給朝廷交代啊。再找不到法子,我與盛庸,恐沒有活路了。”
&esp;&esp;張昺看著一臉憂愁的平安,也知道他此時的難處。
&esp;&esp;雖然當下北平府已完全在朝廷控制之下,燕王三衛也已歸心,但燕王三衛依舊受制於燕王府。
&esp;&esp;朱棣不在北平,朱高熾便是燕王三衛的最高統帥。
&esp;&esp;至少,在朝廷沒有裁撤燕王三衛之前,名義上是如此。
&esp;&esp;所以平安一直在北平府保持著大量的軍士,一是遴選軍士,強化訓練,二是以防萬一,有備無患。
&esp;&esp;可現在來自各地衛所的軍士,著急回去給麥子澆地呢,那讓他們回去,還是不讓他們回去?
&esp;&esp;讓他們回去,等收了麥子再來?
&esp;&esp;好吧,收麥子。
&esp;&esp;麥子收完了,回來訓練嗎?
&esp;&esp;軍士說了,長官,俺還得種棉花。
&esp;&esp;給他時間,種完棉花,回來剛剛訓練了一個月,又開始打報告:“俺得回去澆地。”
&esp;&esp;打馬回去,把澆地好了,返回北平繼續訓練,沒兩個月,又要收棉花了。
&esp;&esp;棉花收完,等等又要種小麥了。
&esp;&esp;麥子種好了,拍了拍身上的泥土,回北平報道:“忙完了,訓練吧。”
&esp;&esp;一陣風吹過來,冬天來了。
&esp;&esp;一年到頭,種田八個月,路上一個月,訓練三個月,猴年馬月能出精兵?
&esp;&esp;可是你不讓他們回去吧,衛所制與屯田制又在那裡擺著呢。
&esp;&esp;五十畝地,十八石的糧食,軍官收糧食的時候,可不會管你訓練沒訓練,只看糧食。
&esp;&esp;繳納不夠糧食,那你要賠。
&esp;&esp;沒錢?
&esp;&esp;不可能吧,軍兵都有軍餉,扣掉總可以吧。
&esp;&esp;軍士問了,不讓我們回去種田,到時候軍官扣我們的軍餉,我們能找你們要嗎?
&esp;&esp;平安、盛庸也犯難,八萬軍士,一百四十四萬石糧食,摺合七十二萬兩銀子,兩位就是把府邸賣了,褲子當了,也補不上這麼大一個窟窿。
&esp;&esp;“我們把問題說清楚。”
&esp;&esp;張昺面色凝重起來,看向平安與盛庸,說道:“新軍之策要走強軍之路,所以,放軍兵回去屯田勞作,一定不可取,是這樣吧?”
&esp;&esp;平安重重點頭,嚴肅地道:“絕不能讓他們再種田!他們是我大明的軍人!軍人手中握著的,只能是長矛馬刀!”
&esp;&esp;張昺坐了下來,端起茶碗,目光凌厲起來,說道:“好,現在我們就不要再討論軍士回不回去的問題,確定了,軍士不回去!從這一刻起,所有的討論,都要以軍士不回去為前提,我相信,一定有解決之道!”
&esp;&esp;盛庸想說話,卻被平安瞪了回去。
&e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