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78節(第2/3 頁)
能說明對方慌亂至極。
&esp;&esp;鄭和舉起手來,投石機已然就緒,裝著石灰、淤泥、鐵蒺黎的瓦罐就放在投石機的彈袋中,八十餘軍士靠在船舷之後,抽出箭矢搭在弓上。
&esp;&esp;“放!”
&esp;&esp;鄭和見距離拉近到一百五十步左右,便猛地揮手。
&esp;&esp;投石機嗡地一聲,一個個瓦罐從不同的船隻上飛出,一部分跌落在海中,一部分砸在了倭匪的船隻之上,石灰彌散,煙霧驟起,鐵蒺黎更是劃破了倭匪的臉與手,慘叫一片。
&esp;&esp;“放!”
&esp;&esp;鄭和厲聲喊道。
&esp;&esp;軍士拉滿弓,以一定角度朝天射箭,箭矢飛出,然後墜落,覆蓋了一片小小海域。
&esp;&esp;在弓箭發射之後,軍士從容不迫的站起來,二十軍士拿起長矛、鉤鐮槍、盾牌與刀劍,二十軍士手持火銃,還有二十軍士則拿著火攻箭與神機箭。
&esp;&esp;隨著距離越來越近,火銃手紛紛出擊,隨後便是火攻箭與神機箭,船上的倭匪早已被消滅的七七八八,還沒等接舷戰開始,福船便直接碾了過去。
&esp;&esp;幾艘倭船被撞得破碎,成為了一片殘碎木板。
&esp;&esp;這一招,名為衝角。
&esp;&esp;在消滅了倭船之後,一艘艘小船開始從福船之上放下,軍士手持鉤鐮槍、盾牌、刀劍與火銃,沿著福船周圍,不斷搜尋倭匪。
&esp;&esp;見到活的,補上一火銃,然後把腦袋砍掉,見到死的,也是一樣的程式。
&esp;&esp;這也是血粼粼的經驗。
&esp;&esp;一開始海戰時,倭匪還會裝死,待明軍靠近之後,便會反殺奪船。
&esp;&esp;為了降低士兵的傷亡,鄭和下令:
&esp;&esp;無論死活,一律當活的,再弄死一次,然後再討論腦袋的問題。
&esp;&esp;“副總兵,前面應該是車牛山島,是否登島?”
&esp;&esp;一旁的副手李興問道。
&esp;&esp;鄭和冷冷地看著遠處的島嶼,這裡,極有可能是一座倭匪的窩點,只是不知道倭匪有多少人。
&esp;&esp;張玉、朱能登上了鄭和的座船。
&esp;&esp;張玉面色嚴峻地問道:“副總兵,敵我不明,我軍作戰軍士不過八百,是否等待後援,再登島探尋?”
&esp;&esp;鄭和也清楚,自己所率水師,分散在各地,周圍這幾艘船雖然是主力,但人手畢竟不足,而登島作戰,又非水師最擅之事,加上倭匪情況不明,冒然前進,必有損失。
&esp;&esp;“朱將軍如何看?”
&esp;&esp;鄭和凝重地問道。
&esp;&esp;朱能沉吟了下,說道:“倭匪掠我子民,殺我百姓,罪行累累!無論倭匪有多少,我們都應該殺過去!憑著我們的軍士與火器,哪怕他們有兩千人,也不足為懼!”
&esp;&esp;“是不是太過冒險了?”
&esp;&esp;張玉更為謹慎,問道。
&esp;&esp;朱能凝重地點了點頭,嚴肅地說道:“冒險是必然的,但試想,若是我們的妻兒子女就在島上,就在倭匪手中,誰願意忍受?誰願意等待?多一刻登島,很可能會多活一個人!”
&esp;&esp;鄭和看向島嶼,抬手,重重地拍打在船舷之上,厲聲說道:“登島,殺倭!”
&esp;&esp;三月朔日,即初一。
&esp;&esp;朱允炆在禮部與百官的強烈要求之下,釋奠先師孔子。
&esp;&esp;身著皮弁服,朱允炆御奉天殿,傳制遣官,獻官領命,擺好祭祀省牲,然後安排祭樂舞生,典儀唱“迎神”,典樂舉麾,《咸和》之曲奏響:
&esp;&esp;“大哉宣聖,道德尊崇。維持王化,斯民是宗。典祀有常,精純益隆。神其來格,於昭聖容。”
&esp;&esp;《咸和》之曲後,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典樂舉麾,之後便是《寧和》之曲:
&esp;&esp;“自生民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