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94節(第1/3 頁)
</dt>
&esp;&esp;陸遠咬著牙,沒有退讓,倔強地說道:“知府大人,這破楚門乃是在下所管!沒有路引,就是不能入城!”
&esp;&esp;“我乃是蘇州府的知府!我的話都不好使了嗎?!”
&esp;&esp;姚善厲聲呵斥。
&esp;&esp;陸遠上前一步,毫不畏懼地喊道:“我奉的乃是太祖律令,知府又算什麼?!您只照顧他們一家人,可曾想過我們?上一任守正仁慈,可他的屍體呢!現在還沉在這護城河裡!”
&esp;&esp;姚善面色一凜!
&esp;&esp;沒錯,上一任守正就是因為好心,放了幾個沒有路引的人入城,結果被人上報,也不知走得什麼途徑,竟然傳到了朱元璋的耳朵之中。
&esp;&esp;於是,守正死了,那些沒有路引的人,全部充軍了!
&esp;&esp;朱元璋制定的法律中,明確規定:
&esp;&esp;凡軍民人等往來,但出百里,即驗文引。如無文引,必須擒拿送官……
&esp;&esp;縱容者同罪……
&esp;&esp;天下要衝去處,設巡檢司,專一盤詰往來奸細、販賣私鹽犯人、囚徒、無引面生可疑之人。
&esp;&esp;同時明確了處罰方式:
&esp;&esp;凡無文引,私渡關津者杖八十。
&esp;&esp;若關不由門,渡不由渡而越度者,杖八十。
&esp;&esp;路引,說白了,就是通行許可證。
&esp;&esp;路引制度並不是獨立的,而是戶籍制度的派生品。
&esp;&esp;朱元璋頒佈法令,以“黃冊之式於天下,令天下之人各以本等名色佔籍”,考慮到元末流民問題,便以更造戶籍黃冊的方式,約束百姓。
&esp;&esp;大明朝,自然不會學習元朝,搞出什麼“蒙古、色目、漢人和南人”四等人制度,朱元璋有朱元璋的想法,所有人都一樣,一起上戶口。
&esp;&esp;只不過,雖然沒有四等人制度,但卻有四種職業制度,設定了民、匠、軍、樂四類戶籍(這是一級戶籍,後增加了其他二級戶籍),不同職業,各歸其處,不能逾越。
&esp;&esp;是什麼戶籍,就幹什麼戶籍的事,別想著逃籍,越籍。
&esp;&esp;你是什麼地方的,就在什麼地方待著,別想著亂跑。
&esp;&esp;朱元璋想要的結果,一言以蓋之,便是:
&esp;&esp;民安於籍。
&esp;&esp;對於農民,朱元璋的管理政策,明顯不是按規定的百里,而是更為嚴苛。
&esp;&esp;比如老張今天種完地,晚飯不小心吃撐了,想著去遛遛,消消食。
&esp;&esp;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嘛。
&esp;&esp;於是,老張便走了走,抖了抖,哎,突然被抓了,一問,有路引沒?
&esp;&esp;老張冤枉,自己消消食而已,哪裡有路引?
&esp;&esp;沒路引好辦,噼裡啪啦一頓胖揍。
&esp;&esp;友好一點,讓你回家養傷,不好友的,直接拉走充軍。
&esp;&esp;為什麼?
&esp;&esp;因為你消食跑了一里之外去了,超過一里路,就得有路引,沒路引,不抓你抓誰?
&esp;&esp;一里路,多遠……
&esp;&esp;老張回頭看了看家的方向,在太陽餘暉之下,能看得到茅草屋,老婆孩子好像還在等自己回家睡覺呢。這要是被抓去充軍,哎……
&esp;&esp;估計明代初期的農民,晚上都吃不飽,不是沒糧,就是怕撐,怕遛彎……
&esp;&esp;你就是想走個親戚,一嗓子能嚎到對方家裡的,只要是超出了一里路,那就得開路引,沒有,後果自負。
&esp;&esp;丟了路引,可比後世丟身份證嚴重太多了。
&esp;&esp;也正是因此,守正陸遠寧願對抗知府,也不敢讓人入城。
&esp;&esp;縱容者同罪啊!
&e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