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25節(第1/3 頁)
</dt>
&esp;&esp;那位說,不就是狹窄了,擠一擠,堅持下,考完不就好了?
&esp;&esp;可是,這考試,他不是考兩三天就結束了啊,會試考試,往往要考七八天……
&esp;&esp;人都到齊了,那就開始考試吧。
&esp;&esp;明代會試考試分為三場,若做的好,隨你做甚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esp;&esp;由此可見,八股文是詩賦的一種基礎文體。
&esp;&esp;理性地說道,八股文是存在著問題的,但直接將它與愚民、蠢民掛鉤,是不合適的。
&esp;&esp;設定八股文,本就是為了全面考察士子對經義的掌握程度,以及對文辭的提煉能力,在那個時代,未必是最好的一種方式,但確實是貼合當時時代的一種文體。
&esp;&esp;說八股文桎梏思想,也不完全對,只能說有些人讀書讀傻了,把文章的格式,當做了文章的思想,格式有框架,所以就把自己的思想也框住了。
&esp;&esp;那沒辦法,是你把自己套進去的。
&esp;&esp;明清多少厲害人物不是透過八股文考出來的?
&esp;&esp;解縉、楊榮、楊博、王守仁、于謙、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等,誰不是經過八股文出來的?
&esp;&esp;他們沒有愚蠢,也沒有被桎梏,因為他們清楚,八股文是有格式的,但思想是沒有格式的。
&esp;&esp;很多人在八股文中,有意無意地插入了自己的觀點,寫出了精彩的文章。
&esp;&esp;如王守仁的八股文:
&esp;&esp;彼之所為者,惟以:
&esp;&esp;理欲無並立之機,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貞者,雖至死而靡憾。
&esp;&esp;心跡無兩全之勢,而捐軀赴難以善天下之道者,雖滅身而無悔。
&esp;&esp;讀之令人驚歎。
&esp;&esp;。
&esp;&esp;楊士奇行走在貢院之中,時不時停下腳步,看看舉人所答之作,或點頭,或搖頭,然後走開繼續巡視。
&esp;&esp;夜晚來臨時,號房中點起了蠟燭。
&esp;&esp;在刷刷的筆端,在蜷縮的身體,在對星空凝望的沉默,在低頭的呢喃,在一個個孤獨而搖晃的燈火之下,是懷揣著報國之志的舉子。
&esp;&esp;武英殿中,朱允炆將奏摺處理完畢,吩咐雙喜呈送通政司,然後起身走出了武英殿,對劉長閣詢問道:“貢院那邊可還順利?”
&esp;&esp;劉長閣回道:“稟皇上,一切順利。”
&esp;&esp;朱允炆滿意地點了點頭,說道:“《四書》義中有一題,為解縉所出,名為一匡天下,呵呵,你可知何意?”
&esp;&esp;劉長閣慚愧地搖了搖頭,道:“皇上,臣雖識一些文字,但終歸沒什麼學問,不知其意。”
&esp;&esp;朱允炆揹負雙手,看著遠方,輕輕說道:“一匡天下出自《論語·憲問》,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
&esp;&esp;“孔子認為,管仲雖然先輔佐子糾、後輔佐齊桓公,行為有失,但以其功勞來論,天下受用,便是最大的仁。劉長閣,你的仁,還在朕這裡嗎?”
&esp;&esp; 安全域性劉長閣的背叛
&esp;&esp;朱允炆的聲音輕鬆和氣,淡然如水。
&esp;&esp;但此時的劉長閣已渾身顫抖,畏懼地看了一眼朱允炆,連忙跪了下來,頭骨與地面猛地碰撞,發出了沉悶的聲響:“皇上,臣有罪!”
&esp;&esp;朱允炆用餘光掃了一眼劉長閣,然後看向空中一朵如馬的白雲,說道:“有罪的是朕吧,太過信任你們,反而被你們一個個都矇在鼓裡,呵呵,朕這個皇帝,就是個聾啞人啊。”
&esp;&esp;劉長閣聽著這誅心的話,砰砰地叩頭,額頭已染了血,還在那叩個不停,喊道:“是臣等錯了,還請皇上治罪!”
&esp;&esp;朱允炆皺了皺眉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