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29節(第3/3 頁)
教化,但終究晦澀難懂,我等用功二三十年,猶然懵懂不知,若強求百姓每日用功《論語》、《春秋》,呵,諸位就不擔心,一知半解之下,民眾誤解了聖人之言?故此,民眾所讀,應選簡單通明之文,不應刻薄,過於強調-經義文章。”
&esp;&esp;胡靖等人聽聞之後,略加思索,便紛紛起身,肅然行禮。
&esp;&esp;胡靖道:“今日聽聞楊兄高見,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明。是我等僅以士子之目,標尺天下,而忘記以百姓之心,衡量難易,受教了。”
&esp;&esp;ps:
&esp;&esp; 外賓招待所(二更)
&esp;&esp;有舉子泛舟而動,談論國事;有舉子入得青樓,紅袖添詩;有舉子不安等待,空耗時日。
&esp;&esp;試卷評閱,往往需耗費十五至二十日。
&esp;&esp;方孝孺、楊士奇與姚廣孝等人,已然十二日未曾踏出場屋,一應飲食住宿,皆在場屋之內。
&esp;&esp;司禮監少監王越手持腰牌,進入了場屋,對方孝孺等人道:“皇上遣咱家來問問,評閱是否順利,可有難處?”
&esp;&esp;方孝孺揉了揉有些乾澀的眼,回道:“還請少監回稟皇上,評閱基本完成,如今正在從落罷之中遴選,再等兩日,便可書寫草榜。”
&esp;&esp;王越恭謹地答應著,然後說道:“皇上還說,此番取士,未必可拘泥於三百之數,若有優良難捨之才,也可適當增添。”
&esp;&esp;楊士奇與姚廣孝兩人眼神一亮,這幾日遴選,最愁苦的便是這一點。
&esp;&esp;五千餘舉人,選三百人,為貢士。
&esp;&esp;試卷評閱,已然選出了三百人,如今在落罷試卷中再評閱,一旦發現幾篇好文章,好見識,那必須要擠掉一些人。
&esp;&esp;畢竟一開始確定的名額,只是三百人。
&esp;&esp;可擠掉哪一個,都存在著爭議。
&esp;&esp;為了一個名額,大家爭論不休,就差擼袖子,打一架來定結果了,評閱進展極為緩慢。
&esp;&esp;如今皇上將人數適當放寬,倒是讓兩人放鬆不少,起碼無需再爭論太多。
&esp;&esp;方孝孺皺了皺眉,詢問道:“適當增添,可有說人數?”
&esp;&esp;王越微微搖頭,道:“皇上並沒有言明,只說,你們三人定奪便可。”
&esp;&esp;方孝孺感謝了王越,安排人將其送出了場屋。
&esp;&esp;楊士奇一臉輕鬆,指了指桌案上的卷子,對方孝孺道:“既然皇上發了話,那便容我與姚師父在落罷之中,挑選二十人,如何?”
&esp;&esp;方孝孺微微點頭,道:“甲之所賞,乙之所擯,好醜紛然,終無定論。既然有了名額,那便勞煩兩位了。”
&esp;&esp;楊士奇微微點頭,與姚廣孝一起,開始翻看落罷試卷。
&esp;&esp;因為數量太多,兩人也無法一一翻看,只遴選了第三場經史策兩道進行審閱,若發現合適的,再挑出其經義,綜合評判。
&esp;&esp;武英殿。
&esp;&esp;朱允炆聽著王越的彙報,滿意地點了點頭,道:“安排人告訴場屋,晚膳豐富一些,他們這些時日也辛苦了。”
&esp;&esp;王越答應後,便退了出去。
&esp;&esp;朱允炆審閱著奏摺,在鄭和之後,李景隆送來了更詳細的戰報,不僅彙報了澎湖海戰的經過,還總結了陽江船廠的情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