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28節(第1/3 頁)
</dt>
&esp;&esp;御名廟諱,這是一個很嚴肅的事。
&esp;&esp;朱元璋是你能寫的嗎?
&esp;&esp;不懂規矩,避諱都不懂,咋來當官,回家種地去吧……
&esp;&esp;其二,文風與思想。
&esp;&esp;格式畢竟只是基礎問題,只要不粗心大意,又尊重皇上一家子,基本上沒啥問題。
&esp;&esp;真正決定文章質量的,還是文風與思想。
&esp;&esp;場屋(會試卷子評閱的地方)文風有五點:
&esp;&esp;一曰理趣,以精深明旨為佳;
&esp;&esp;二曰氣格,以官樣昌大為佳;
&esp;&esp;三曰詞采,以清新俊麗為佳;
&esp;&esp;四日風度,以飄逸跌宕為佳;
&esp;&esp;五曰音律,以頓挫鏗鏘為佳。
&esp;&esp;為了追求這些效果,八股文通常寫得華麗異常,辭藻之美,令人讚歎。
&esp;&esp;細細咀嚼,丫的,是個快餐。
&esp;&esp;這種堆砌辭藻的問題,直至明朝中期才得到解決,主張文風“務實”。
&esp;&esp;至於思想,那就更好理解了。
&esp;&esp;代聖人立言,這些經義文章,你不能背離程朱理學,大搞個性解放,需要按照程朱理學的思想,來表達立場與觀點。
&esp;&esp;朱熹說這是根竹子,那你只能說它是根竹子,如果寫成是根細長的青翠的竹子,那就是你的不對了,人家朱熹可沒說他是死是活,是粗是細,是黑是白,你怎麼能新增自己的觀點呢?
&esp;&esp;其三,德行。
&esp;&esp;古人推崇的是文章亦是德行,你文章寫得好,德行好不好贊且不說,留待觀察。
&esp;&esp;若是你文章寫得不好,那你的德行也好不到哪裡去……
&esp;&esp;低頭看看自己,我怎麼就想拿磚頭拍死那些考官,文章好壞,怎麼能代表我高尚的人品……
&esp;&esp;“好文章啊!好文章!”
&esp;&esp;一位同考試官搖頭晃腦,沉醉在其中不可自拔,晃暈了之後,提筆寫下了評語:“此作明暢精切,宜錄之。”
&esp;&esp;然後將試卷放至一旁,有人會轉呈給主考試官。
&esp;&esp;“這都什麼文章,聖賢書白讀了!”同考試官都給事中張悅憤然提筆,寫下:“理不明,義不精,罷之!”
&esp;&esp;這份試卷基本上沒希望了。
&esp;&esp;當然,一份考卷往往需要兩個同考試官審閱,若意見一致,那這位哥們也只能落榜了。
&esp;&esp;若出現了分歧,還可以再加一位同考試官,或直接交給主考試官來定奪。
&esp;&esp;楊士奇彎腰,撿起了這一份試卷,仔細品讀之後,不由皺了皺眉,看向張悅問道:“此作為何罷落?”
&esp;&esp;張悅給楊士奇拱手作禮,直言道:“此經義乃是一匡天下,孔子言‘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朱熹註釋為‘霸,與伯同,長也。匡,正也。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微,無也。衽,衣衿也。被髮左衽,夷狄之俗也。’”
&esp;&esp;“無論孔聖人還是朱熹之言,皆認為管仲有功而無罪。然這位舉子文章,竟言說管仲有功且有過,功大於過,如此不明是非,違背聖人教誨,如何能留?”
&esp;&esp;楊士奇皺了皺眉。
&esp;&esp;管仲功過,是一個很棘手的認知問題。
&esp;&esp;春秋時期,齊襄公身邊有兩個兄弟,一個是管仲輔佐的公子糾,另一個是鮑叔牙輔佐的公子小白。
&esp;&esp;齊襄公被殺之後,公子糾與公子糾小白都想當國君,管仲為了讓公子糾上位,主動帶人去截殺公子小白,射了公子小白一箭。
&esp;&esp;插一句,管仲這個傢伙不是眼瞎就是沒幹過殺人這類活,射了箭,好歹上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