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91節(第2/3 頁)
國家沒有大量的數學人才,那還怎麼得了?
&esp;&esp;但直接搬用古人的數學學問,又是不合適的。
&esp;&esp;中國古代數學有著一定的侷限性,它與農業需求有關,比如計算個糧倉大小,建築材料長短,土地面積,再整點天文、曆法。
&esp;&esp;對於商業、手工業之類,他們的關注並不多。
&esp;&esp;加上籌算本身的侷限,導致數學很難取得突破。
&esp;&esp;元代時期,珠算盤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代數學達到最巔峰,也是數學“經世致用”、流傳最為深遠的產物。
&esp;&esp;既然都到巔峰了,自然就要下山了。
&esp;&esp;明代朱元璋對於數學的定位,便類似於“婢女”與“奴才”,雖不能少,但也起不到太大作用,勉強留著。
&esp;&esp;朱允炆時期,數學依舊是沉悶無聲的,除了珠算撥弄利益之外,純碎的學術方面的探索,幾乎沒有。
&esp;&esp;沒辦法,朱允炆只好親自上陣。
&esp;&esp;要革新國子監課業,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esp;&esp;僅僅是教材一項,便難住了朱允炆,教導商業,可以去找幾個富商來授課,教導農業,可以去找幾個農戶,可教導數學,找誰去?
&esp;&esp;古代數學缺乏思辨,缺乏演繹邏輯,如果不能把這一塊補上,照搬照用,那想要實現大教育,不切實際。
&esp;&esp;沒辦法。
&esp;&esp;物理化學可以先放一放,可這數學,必須先革新了。
&esp;&esp;革新數學,就不能不革新數字。
&esp;&esp;如果總寫“今有八分之五,二十五分之十六。問孰多?多幾何?”之類,那僅僅是寫個答案,都需要用毛筆寫多久了?
&esp;&esp;必須引入阿拉伯數字。
&esp;&esp;雖然阿拉伯數字不是阿拉伯人發明的,而是古印度人發明的,但誰讓阿拉伯人為這些數字的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呢。
&esp;&esp;“皇上,解縉求見。”
&esp;&esp;雙喜稟告道。
&esp;&esp;朱允炆頭都沒抬,說道:“讓他進來吧。”
&esp;&esp;解縉走入大殿,行禮之後,對朱允炆說道:“皇上,國子監祭酒程師周、司業張智上書-請辭。”
&esp;&esp;朱允炆手中的筆頓了下,抬頭看向解縉。
&esp;&esp;解縉拿出兩封奏疏,交給雙喜,雙喜轉呈給朱允炆。
&esp;&esp;朱允炆展開看了看,便丟在一旁,帶著幾分怒氣說道:“不過就是輸了一場辯論,連這點挫折都承受不住,那便讓他們回家吧!”
&esp;&esp;“皇上,那誰來接替國子監祭酒、司業?”
&esp;&esp;解縉小心地問道。
&esp;&esp;朱允炆思索了下,道:“調翰林院編修楊士奇進入國子監,擔任祭酒,編修李志剛為司業。另外,問問國子監,誰還想致仕,朕絕對不阻攔。”
&esp;&esp;解縉聽聞朱允炆的語氣,便知國子監的請辭,當真是惹惱了皇上,謹慎地說道:“皇上,李志剛幾個月之前還是國子監的監生,如今升任司業,是不是太快了些。”
&esp;&esp;朱允炆低下頭,繼續寫《初階數學》,說道:“人盡其用,辦吧。”
&esp;&esp;“遵旨。”
&esp;&esp;解縉施禮告退,卻沒有返回內閣,而是直接出了皇宮,去了翰林院。
&esp;&esp;對於楊士奇,解縉很是看重,皇上將其提升為國子監祭酒,也是給出了一個極大的暗示,未來的楊士奇,很可能會成為禮部尚書,乃至內閣大臣。
&esp;&esp;在一間書房中,解縉見到了楊士奇與李志剛。
&esp;&esp;三人施禮分坐之後,解縉凝眸看向楊士奇,輕輕說道:“楊編修,程師周請辭祭酒,皇上已然恩准,現命你來接替祭酒一職,統管國子監。”
&esp;&esp;楊士奇面無波動,輕輕起身,沉穩如常,道:“必不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