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33節(第1/2 頁)
</dt>
&esp;&esp;你沒聽錯,一個一百四十七萬人口的揚州城,只剩下了十八戶(後來將這些人住的地方稱作十八家巷,一直存在至今),估計下,還不到一百人。
&esp;&esp;其他的人哪裡去了?
&esp;&esp;被吃掉了。
&esp;&esp;《明太祖實錄》載:“明鑑等既據城,兇暴益甚,日屠城中居民以為食。 ”
&esp;&esp;元軍將領張明鑑幾乎把揚州城完完整整地消滅乾淨。
&esp;&esp;事實上,悲劇不止是揚州。
&esp;&esp;元末明初,整個山東、河南、河北,幾乎可以說是空無一人,你奔波數百里,能遇到一個活人,那你運氣放在後世,絕對是中幾個億彩票的主。
&esp;&esp;一些城,只剩下了寥寥數人。
&esp;&esp;那時候的華北大地,滿目瘡痍,令人心碎。
&esp;&esp;朱元璋的感嘆是:“中原諸州,元季戰爭受禍最慘,積骸成丘,居民鮮少。”
&esp;&esp;大明建國,便是在這樣的基礎之上起步的,超乎所有人的想象吧?
&esp;&esp;很多人會說,那中原人口怎麼多的?三十年就繁華起來了?生孩子也生不了那麼快啊……
&esp;&esp;朱元璋的對策是:
&esp;&esp;移民,興農,修水利!
&esp;&esp;不客氣地說,若是諸位身在華北之地,那你自己或身邊的親戚或朋友,他們的祖先,極有可能是山西人(以驚雪來論,驚雪是山東人,在族譜上的祖先便是山西人),而他們來到中原的時間,便是明初。
&esp;&esp;明初大移民,自山西移民百萬人口至中原,自洪武開始,經建文,至永樂結束,長達五十年,覆蓋中原、華東數省,波及大半個中國。
&esp;&esp;人有了,便開墾種地。
&esp;&esp;地有了,那就修水利。
&esp;&esp;朱元璋是一個基建狂魔,他對於水利工程的建設,可謂是不留餘地。
&esp;&esp;自明初開始,至洪武二十八年,動員數十萬勞力,在全國各地,疏通了五千多處河道、整治塘堰四萬多處、修建堤壩五千多處。
&esp;&esp;雖然朱元璋的移民政策給當時的山西人帶來了極大的情感創傷,但從中華文明的層面來看,山西人的遷移,是有功的。
&esp;&esp;正是受益於朱元璋的移民政策,受益於興農、水利工程,中原之地才可以在短短三十年時間,有了人間氣息。
&esp;&esp;歷史上的“永樂盛世”可不只是朱棣的功勞,他老爹打下的底子是絕不容忽視與埋沒的。
&esp;&esp;朱允炆明白過來,原本憂慮陰沉的臉色,逐漸變得緩和,對鄭賜道:“太祖之功,在社稷與萬民。然江淮、黃河之地,終是重地,一旦發生水患,必會塗炭甚廣。著令各地,加強堤壩、河道、塘堰巡查,警戒雨情與水情,不可懈怠。”
&esp;&esp;鄭賜答應下來,但心中卻不以為然。
&esp;&esp;近十年來,也就洪武二十四年黃河出過問題,這些年,倒還算平靜。
&esp;&esp;朱允炆看向戶部尚書齊泰,道:“催促地方,加快運糧至京師。此外,讓各地農水司局呈報屯糧狀況,不足無以抗災之地,報送各地布政使司,讓其優先協調。”
&esp;&esp;齊泰肅然道:“臣遵旨。”
&esp;&esp;朱允炆猶然有些不放心,對張顯宗道:“朕希望你能去一趟淮安、宿遷、徐州、開封等地,探查黃河河道與周圍水道,若需整修,則聯當地衙門,先行徵調民力及早處置,一應耗費,可後續報送布政使司與朝廷。”
&esp;&esp;張顯宗領命道:“臣遵旨。”
&esp;&esp;朱允炆起身,走向張顯宗,道:“此番要辛苦了,夏汛一定會來,朕將此事託付給你,莫要讓朕失望。”
&esp;&esp;張顯宗微微搖頭,施禮道:“臣必盡心竭力,為皇上分憂,明日一早便離開京師,前往淮安。”
&esp;&esp;朱允炆欣慰地看著張顯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