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217節(第2/3 頁)
加急文書,沿途傳遞訊息,說朱能、駱冠英的船隊已回到南洋。”
&esp;&esp;“當真?”
&esp;&esp;朱文奎激動起來,連忙接過文書看了幾眼,這只是安全域性的通報,並非交趾的文書,具體詳情並沒有寫清楚。
&esp;&esp;但八百里加急的通報,安全域性的傳信,說明事情不虛。
&esp;&esp;朱文奎想了想,說道:“藍海侯、首登侯先回來,說明他們很可能是從美洲東海岸出發,也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找到武義大船隊存留的水師軍士。”
&esp;&esp;于謙提議道:“既然收到了他們的訊息,我們是否應該停在金陵?”
&esp;&esp;朱文奎微微點頭,贊同道:“他們經過如此長久的航行返回,我們不能不迎候。我這就寫一封文書送至北京,讓父皇準我們留在金陵等待遠航軍士歸來。”
&esp;&esp;回來了!
&esp;&esp;于謙很是激動。
&esp;&esp;這些偉大的軍士,一定完成了環球航行!
&esp;&esp;國子監的學問將會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宋斷斷一直在追問什麼力量讓人留在地面上,地平說根本就不存在這個問題,而地圓說將這個問題直接擺在了現實面前,找到答案,一扇學問的大門便會洞開!
&esp;&esp;“八百里加急,讓開道路!西路水師歸航!”
&esp;&esp;四名驛使催馬賓士,馬蹄踏在混凝土道路之上,蹄鐵與地面碰撞,發出清脆的聲響。到了驛站,驛使根本不休息,換了馬匹,接過水囊與饢餅,再次奔出。
&esp;&esp;訊息傳入金陵,經水師的船過了長江,在碼頭上馬再次北上。
&esp;&esp;完備的混凝土道路為快捷的訊息傳遞帶來了極大便利,一路向北的道路十分通暢,百姓與商人聽聞到加急文書的訊息紛紛讓開中間道路。
&esp;&esp;西路水師歸航的訊息如風一樣席捲開來,從交趾到北京,長達六千餘里的路程,訊息竟只用了十日,便傳達到了北京!
&esp;&esp;這個速度,創造了大明加急文書傳遞的一個奇蹟,驛傳日行六百里的奇蹟。奇蹟的背後,是新驛傳的結果,是驛使六百里一換,平整混凝土道路,日夜兼行的結果。
&esp;&esp;武英殿。
&esp;&esp;朱允炆看著兩份文書,一份是交趾都司都指揮使韓觀發來的,一份則是朱能發來的。
&esp;&esp;不用看韓觀的文書也知道內容。
&esp;&esp;拿起朱能的文書,朱允炆肅然開啟,看著字裡行間的航行之事,朱允炆忍不住皺起眉頭。
&esp;&esp;窮盡力量漫長的尋找,只找到了六名軍士!
&esp;&esp;兩千餘人的隊伍,只有這麼六個人活著回來!
&esp;&esp;朱允炆將文書遞給解縉,肅然道:“命二皇子監國,楊士奇、鐵鉉、徐輝祖輔之,內閣解縉、工部尚書黃福、吏部尚書楊溥,吏部尚書李志剛、兵部尚書楊榮、戶部侍郎周忱……五軍都督府,水師都督府李堅、陳揮……五軍都督府譚淵、段雲……國子監祭酒胡濙、司業葉靈兒、匠學院院長周昌……隨朕前往金陵,迎接大明將士歸來!”
&esp;&esp;解縉等領命。
&esp;&esp;雖六人,但朱允炆幾乎動用了朝廷主力,肱骨大臣一同前往。
&esp;&esp;解縉、楊士奇等人看過文書之後,一個個黯然神傷。
&esp;&esp;但沒有人質疑朱允炆當初的決定,因為那一次航行帶來的高產農作物已然開始走入大明千家萬戶。
&esp;&esp;土豆、番薯本身就是高產農作物,加上國子監農學院栽培技術的成熟,土豆、番薯已具備了大規模生產的可能,今年夏收土豆更是豐收,朝廷將土豆買下來,將土豆運往其他地區,以進一步擴大土豆種植面積。
&esp;&esp;百姓家的倉庫充實,與當年的大航海決策分不開。他們的犧牲,是為了萬民不餓肚子。
&esp;&esp;高規格迎接,是對犧牲軍士的敬重,是對大明軍士的敬重!
&esp;&esp;下旨 水師英雄萬古
&esp;&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